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地域包括东营、滨州及潍坊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
资料回顾 17市政府工作报告热词点击
“产业”一词 平均出现 46次
记者统计发现,17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域”一词出现总数127次,频率最多的是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市,同为13次,最少的仅提及2次,各市平均出现近7.5次。这意味着,各市对区域发展、区域战略都有提及,但重视程度有所不同。
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息息相关。梳理报告,可以发现各地都在挖掘区域战略带来的产业红利。“产业”一词出现总数高达786次,出现频率最多的是97次,最少的21次,各市平均出现超过46次。
“产业”一词与往年一样,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热词,这意味着,即便今后“不以GDP论英雄”,追求经济发展,夯实经济基础,仍是各市的重点工作。区域发展的支撑因素仍是产业发展。
但令人遗憾的是,如果把“协同”和“协调”看做一个词,那它出现的总数才71次,各市平均出现仅有4次。这意味着,以行政区划统帅经济工作的传统思维仍是主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在产业布局上倡导“跨区视角”,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用“经济区”促 行政区跨域协同
“两区一圈一带”格局的形成,标志着我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全面完善和成熟,标志着全省区域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放眼周边,西邻的河南是中原经济区的主战场,北邻的河北则在发力“环首都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冀中南经济区”三大战略,南临的江苏已经“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安徽的皖江、皖北、大别山片区和皖南四大区域都已跻身国家发展战略规划。这些区域经济战略,都是当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全国区域发展你追我赶,山东怎样高人一筹、快人一步?一个关键是增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用“经济区”促进行政区跨域协同。这就要求相关区域、部门克服行政辖区惯性思维的束缚,自觉把工作放到区域战略协同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和推进。
加快区域产业发展的统筹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的统筹推进、重要资源的统一管理包括环境保护的统防统治等等,都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2013年12月召开的省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就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把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作为工作重点,建立跨区域紧密协调的产业体系,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但目前来看,跨域协同仍然比较缓慢,规划实施三四年后,今年初,蓝区和黄三角才分别召开了第一次高规格的党政联席会议。实际上,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障碍,这里面与现行的财税体制有关,与利益分割有关。
“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全省“一盘棋”,加强各地之间的协作配合,促进劳动、技术、资金等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在产业布局、园区建设、产业培植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形成山东全域联动升级协同效应。如此,山东在区域发展上,方可加速实现宏伟蓝图,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参与省际、国际经济分工和竞争。(李剑桥 董卿 王兆锋 刘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