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因为可以决定当地未来一年的走向,历来受人关注。梳理我省17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两区一圈一带”四大区域战略已经成为决定各地经济地理走向的关键因素。
报告显示,在既定区域战略下,地方都在各显神通,深挖其中机遇,好让自身发展“顺水行舟”。一些市,诸如烟台、潍坊、东营、德州等受益省内政策叠加;一些市,诸如滨州、聊城、菏泽,因为纳入了中原经济区或环渤海经济区,则又有了跨省政策的利好;而还有一些市,诸如临沂、枣庄、淄博、济宁等,还参照执行国家中部地区有关政策或享受资源型城市转型扶持政策。
这些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因素,怎样在现实中影响各市的经济地理走向?本报记者在蓝区中选择日照、在黄三角中选择滨州、在“一圈”中选择莱芜、在“一带”中选择聊城,通过分析4个市的路径选择,一窥17市经济布局的内在动力。
滨州向北:新区新动力
滨州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西接省会济南,恰是“一蓝”、“一黄”和“一圈”的交汇处。向北向海,成为当地在经济地理上的战略选择。
滨州北海新区位于我省最北部、渤海湾西南岸,近海拥港、未利用地资源丰富,生产要素成本低,发展优势十分突出。去年10月,随着艘艘巨轮落锚停靠位于北海新区的滨州港海港码头,滨州港海港港区起步工程——2×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成功试通航,标志着滨州“海港梦”成为现实。
滨州市发改委主任、市两区办主任杨光军对记者分析说:“从滨州实际来看,今后的发展区域将由南部转移到北部,北海是今后滨州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增长点。从机遇上来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生态优先是方向,这为今后大企业、大项目在北海落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黄蓝’两区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开发建设来看,建好滨州港、规划好临港产业发展对今后滨州乃至全省发展意义重大。”
北海新区的开发,开启了滨州沿海开发的序幕,结束了滨州长期以来沿海不靠海的困境。北海新区成立四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2%,GDP年均增长34%,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2%,由此成为滨州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日照向海:发力新丝绸之路
坐拥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蓝色经济区重要增长极的双重身份,日照又迎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机遇。凭借纳入蓝色经济区多年积累形成的底气,市里明确提出:“要切实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
2月20日,记者来到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上海路,仅仅是这一条路,就已经聚集了40余个大中型项目,总投资近622亿元,堪称日照临港工业走廊。正因为身处蓝色经济区,日照千亿级、五百亿级、百亿级临港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市经信委主任高月波说:“这为日照拉长产业链条,承接产业转移,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提供了重要产业支撑。”
日照市发改委主任孙立说:“市里将通过开通五定班列、设立无水港和旱码头、加强口岸合作、开辟陆桥通道等多种方式,强化对中西部地区和中亚、西亚等内陆国家的服务和支撑。”
“发力新丝绸之路,要注意与连云港石化、煤炭工业和临沂临港产业等的趋同问题,实施错位发展、差异发展。”日照市委政研室主任王录联说,日照市国家级木材加工贸易示范区为了和临近的连云港赣榆县的木材产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两年内没有安排一家做木材初加工项目的企业落地,以日照中森木工为代表的木材精加工企业,利润率高达20%。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蓝区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
聊城:东融省会核心圈
西进中原经济区
2月24日,得知济聊城际铁路济南至长清线将于3月开工的消息,王月伟很高兴:“从聊城到济南只需要27分钟,我到济南就更方便了。”广州博创机械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在聊城开发区建设注塑机生产基地,王月伟负责基地运作,因业务关系经常去济南。
东融济南,交通先行。实际上,向东走,融入济南,聊城努力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要素市场、生态保护等“五个一体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去年7月份,聊城将市内四区同茌平县、东阿县,构成“聊茌东大三角”,纳入省会济南紧密圈层进行规划布局。该区域由此成为聊城市融入济南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聊城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泽英介绍:“我们东接山东大学、济南大学、济南高新区等,将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引进一批人才,来上一批项目,为占领科技高地提供人才支撑。”
省发改委副巡视员赵锋介绍:“聊城市作为冀鲁豫三省接壤地区城市,邻边经济发展大有可为,成为山东进军中原大市场的桥头堡,是山东产品西进、产业西移和西部资源进入山东的中枢地区。”目前,聊城市正以打造冀鲁豫交界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建设服务业龙头项目。聊城物流园区、莘县中原国际商贸港等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
“引擎” 势头强劲
如果说“两区一圈一带”四大区域战略是区域发展的引擎,那这个引擎2013年的表现,可谓势头强劲。
刚刚发布的《2013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25728.8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4%;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加快,分别实现生产总值7985.2亿元、16173.2亿元,增速均超过全省1.3个百分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实现生产总值19459.8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9%。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112个,比上年增加18个。其中,过50亿元、80亿元、100亿元的县(市、区)分别达到20个、5个和2个。
一线回响
莱芜市市长王磊:今年是莱芜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一年,任务很重,困难很多,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突出做好“改革、协作、转调”三篇文章,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凝聚发展要素,加快发展步伐。建设济莱协作区是莱芜面临的重要历史性机遇。必须树立开放协作的理念,站在区域发展的高度来谋划莱芜发展的方向和定位,敞开胸怀,积极吸纳外来要素,推进济莱两市交通、通信、户籍管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五个同城化”,促进两市全面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全省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
聊城市市长王忠林:随着“一区一圈一带”政策的实施,聊城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聊城过去很多不敢想的事可以想了,过去干不成、干不了的事可以干了。聊城市委、市政府用心谋划发展思路,确定了“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科学发展先行区”的奋斗目标。2013年全市13项指标全省第一,这在过去是没有的。这说明,聊城在发展空间定位和产业选择定位上,是完全正确的。2014年,聊城市打响“东融西借跨越赶超三年攻坚战”第二战役,我们沿着确定的目标奋斗,就一定能抢抓机遇,取得更大的突破。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地域包括东营、滨州及潍坊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
资料回顾 17市政府工作报告热词点击
“产业”一词 平均出现 46次
记者统计发现,17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域”一词出现总数127次,频率最多的是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市,同为13次,最少的仅提及2次,各市平均出现近7.5次。这意味着,各市对区域发展、区域战略都有提及,但重视程度有所不同。
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息息相关。梳理报告,可以发现各地都在挖掘区域战略带来的产业红利。“产业”一词出现总数高达786次,出现频率最多的是97次,最少的21次,各市平均出现超过46次。
“产业”一词与往年一样,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热词,这意味着,即便今后“不以GDP论英雄”,追求经济发展,夯实经济基础,仍是各市的重点工作。区域发展的支撑因素仍是产业发展。
但令人遗憾的是,如果把“协同”和“协调”看做一个词,那它出现的总数才71次,各市平均出现仅有4次。这意味着,以行政区划统帅经济工作的传统思维仍是主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在产业布局上倡导“跨区视角”,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用“经济区”促 行政区跨域协同
“两区一圈一带”格局的形成,标志着我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全面完善和成熟,标志着全省区域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放眼周边,西邻的河南是中原经济区的主战场,北邻的河北则在发力“环首都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冀中南经济区”三大战略,南临的江苏已经“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安徽的皖江、皖北、大别山片区和皖南四大区域都已跻身国家发展战略规划。这些区域经济战略,都是当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全国区域发展你追我赶,山东怎样高人一筹、快人一步?一个关键是增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用“经济区”促进行政区跨域协同。这就要求相关区域、部门克服行政辖区惯性思维的束缚,自觉把工作放到区域战略协同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和推进。
加快区域产业发展的统筹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的统筹推进、重要资源的统一管理包括环境保护的统防统治等等,都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2013年12月召开的省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就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把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作为工作重点,建立跨区域紧密协调的产业体系,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但目前来看,跨域协同仍然比较缓慢,规划实施三四年后,今年初,蓝区和黄三角才分别召开了第一次高规格的党政联席会议。实际上,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障碍,这里面与现行的财税体制有关,与利益分割有关。
“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全省“一盘棋”,加强各地之间的协作配合,促进劳动、技术、资金等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在产业布局、园区建设、产业培植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形成山东全域联动升级协同效应。如此,山东在区域发展上,方可加速实现宏伟蓝图,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参与省际、国际经济分工和竞争。(李剑桥 董卿 王兆锋 刘珅)
经山东省委、省政府研究通过,《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2013年8月面世,“一圈”战略正式启动。地域包括济南及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共7市,52个县(市、区)。
经山东省委、省政府研究通过,《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2013年8月面世,“一带”战略正式启动。地域包括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6市和泰安市的宁阳县、东平县,共60个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