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科技创新与奖励大会昨天上午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会议对2012年为全市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研究部署下一步科技创新工作。张嗣瀛院士和赵法箴院士获得我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并分别获得奖金50万元。据介绍,2012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和个人共计155项。其中,科学技术最高奖2人,自然科学奖14项,技术发明奖8项,科技进步奖128项,国际合作奖3人。
【发布】
2012年度科技成果获奖励
2012年度获奖项目主要特点:一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二是产学研合作成效较明显。三是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在自然科学奖中,海洋科技项目奖项占28%。记者还从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去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12092件,授权1510件,增幅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和第二位;争取国家和省科技经费超15亿元;获国家科技奖励9项,获省科技奖励首次过百件,达到105件。
院士风采·赵法箴
中国对虾养殖科学与产业开拓者
获得我市科学技术最高奖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法箴,是著名海水养殖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赵法箴院士长期致力于海水养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人合作系统研究了对虾繁育生物学和养殖生态学,建立了对虾人工育苗、养成及亲虾越冬培育技术,是中国对虾养殖科技与产业的开拓者,为我国海水养殖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首次阐明了中国对虾早期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为突破对虾全人工育苗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经与产学研努力协作攻关,创立了中国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体系,为我国对虾养殖种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对虾养殖生产工艺,推动了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养虾大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他指导科研团队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人工选育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黄海1号”中国对虾,推动了中国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8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特别奖金奖等科研成果奖;获1986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4年光华工程科技奖,2008年中华农业英才奖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功勋科学家等荣誉。
院士风采·张嗣瀛
我来青岛不是养老,是要做点事情
昨天下午,记者走进张嗣瀛院士家中看到,这位88岁高龄的院士依然勤于研究和学习,每天都离不开书籍和研究理论的纸笔。
今年88岁的张嗣瀛院士于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1957至1959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青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杂性科学研究所所长,是三名博士生的导师。作为青岛大学“复杂性科学”这一学科的创始人和带头人,张教授在学术上攻克难关的奋斗精神,让同事和学生都竖起大拇指。张教授于1949年在东北大学主攻控制理论的科学研究,历经半个世纪的学术研究并没有让张教授在做学术方面得到满足,1999年,张院士从东北来到青岛大学,一下飞机便对着众人说:“我一个老头子来青岛不是为了养老,我是来做事情的。”
“二次创业”瞄准新领域
张嗣瀛教授创立的学科,即复杂性科学在2012年全国各高校的学科评比中获得第四名的骄人成绩。什么是复杂性科学呢?该学科涉猎交通、环境保护、电力系统、互联网安全等各个方面,属于新兴的交叉学科。1999年,张教授来到青岛大学,励志要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当时已经74岁的张嗣瀛做出了一个突破性的选择——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我们和清华、北大等名校是没法比,那我就选择一个最新的学科进行研究,把它做成我们的特设学科,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年,我都要尝试去做,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来”,在回想当年创立学科初期的决心,耄耋之年的张教授依旧神采飞扬。
来青岛一个月后,张嗣瀛院士在戴汝为院士、于景元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了青岛大学复杂性科学研究所,时任青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的于培仁教授、赵克友教授,经济学院的伍海华教授,理工学院的杨永亮博士等相关学科的带头人均参与其中,所长由张嗣瀛担任。其研究范围涵盖了金融、理工、商贸、信息、资源、机电、自动化等多个学科,成为青岛大学多学科相互触发、交叉发展的一个结合点。张教授说:“做科研的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做人家没做过的,要不然怎么谈创新!” 1999年,张教授带领并建立了复杂性科学研究所,申请并在青岛大学设立了“复杂性科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成立了学位梯队和科研团队,包括专职教师8人以及博士生导师数人。2004年创办了学报《复杂系统与复杂性学科》,尤其是2012年申请的博士生流动站,更是表现出学术界对于该交叉学科的广泛认可。
年过八旬还学新课程
今年88岁的老教授不仅专注于学术研究,更是紧跟时代步伐,活到老学到老。走进张教授的书房,记者看到了书橱内放满了书籍,不仅包括张教授学术研究的专业书籍,还涵盖了涉及社会、历史、文学等各种书籍。谈到平时的阅读习惯,张教授很开心地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很喜欢看杂志,一些人生感悟和时事政治方面的书籍、报纸,张院士每天都阅读。
张教授不仅保持着多年读书的习惯,更是积极地学习电脑知识,在张教授的书桌上,记者看到放着好几本有关电脑基础知识的入门书,张教授笑着告诉记者:“在电脑这些新科技上我需要向学生学习,这些书就是学生送给我的。”老教授由于教授学生,仍旧需要书写教案等文稿,由于腿的不适带来行动不便,但一戴上老花镜,书桌前的张教授仍才思敏捷,一会儿下来,思路清晰的教案便已完成。“我80岁开接触复杂‘系统网络’方面的知识,为此我学习了《图论》和《离散数学》这两门课的知识,这也是‘系统网络’的基础。”张院士告诉记者,学习和研究让他体会到许多乐趣。
他是一个和蔼的老人
在学生眼里,张嗣瀛在学术上是一位一丝不苟的严师。会后,记者还采访了张嗣瀛教授的学生、青岛大学讲师王镇岭,“我跟随张教授学习已经有十几年了,他身上有老一辈科学家做科研的那严谨态度。”问及对张教授的看法,王镇岭老师说道。记者了解到,在学生们的眼中,张教授在做学术上是一个很正直的人,比如:写一篇论文,深思熟虑写完之后,经常还要再改上三到五遍才定下初稿,之后还会再反复进行修改。平日上课的时候,张教授一半多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路,给出建议,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科研工作,这种方法使得张教授的学生有了自主发现问题、研究探索的科研习惯。
在同事眼中,张教授是位和蔼可亲的老人。记者拜访张教授家里时,老人正在书房里写教案,一件蓝色衬衣,一条黑色长裤,老人神采奕奕地忙碌着。“他是一个和蔼的老人”,已经与张教授共事十几年的王镇岭老师说道。王镇岭老师于2001年来到青岛大学成为张嗣瀛教授的研究生,毕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相处的十几年中两人亦师亦友,学术上王老师高度认同张教授的严谨作风;生活上,张教授都会考虑学生们的各种难处,王老师说:“不仅是我,张老师经常会问我的家人好不好,很会为身边的人考虑。”
种菜也是老来乐
奖励大会上,张教授拄着拐杖走到领奖台对着台下说谢谢,让很多年轻的学者深深地敬佩。除了将自己奉献给学术科研上,张教授还是一个懂生活、爱生活的老人,平日除了看书,种菜、养花、钓鱼都是张教授的爱好。
张教授平日里爱摆弄花花草草,谈到自己的菜园子,老人兴奋地说:“我什么都种,家里吃的果蔬好多都是园子里自己种的,不是为了结的果子,就是劳动之后看到它长我心里就高兴,种菜也是老来乐!”黄瓜、茄子、萝卜,凡是能买到的张教授都在自己的小菜园里种植,经常有朋友或学生来拜访,老教授都会热情地让大家到地里摘点儿新鲜的果蔬带回家里吃。“我最爱钓鱼,每年都会去钓上几回,有一次还钓到一条十多斤的草鱼呢!”老教授说。
我市历年科技最高奖获得者
■2008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雷霁霖院士。
■2009年度:中科院海洋所的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院士、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洪博士。
■2010年度空缺
■2011年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一所研究员袁业立,青岛科技大学教授韩方煜。
上一篇:“银联在线支付”开通渠道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