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329元的小家电,选择信用卡分3期支付,立减15元后实际支付314元,每期利息仅2.65元,总利息不到8元。”近日,岛城市民李女士发现,自己用信用卡分期网购商品,反而比一次性支付商品全价要便宜。记者走访多家银行信用卡中心了解到,在信用卡发卡量连续下滑、消费交易额普遍收缩的背景下,从大额消费到日常小额支出,银行正通过“立减优惠+低息补贴”的组合拳,将分期服务渗透到消费场景的各个角落。
分期营销无孔不入
打开购物APP支付页面、查看信用卡账单短信、接听银行客服电话,消费者如今随时可能邂逅信用卡分期的推广信息。在小额消费场景中,银行的优惠力度精准击中年轻消费者“薅羊毛”的省钱心理。除了李女士遇到的300元级小家电分期优惠,记者梳理发现,招商银行、农业银行针对同类小额消费推出3期免息活动,若选择6期分期,每期利息低至2.51元;光大银行则在淘宝平台推出分层立减政策,单笔分期订单满500元可享立减25元,满1500元可享立减75元,覆盖服饰、美妆等高频消费品类。这种“蚊子腿也是肉”的优惠设计,让原本无需分期的小额消费也出现了分期意愿,在社交平台上,“百元商品分期划算吗”的话题讨论量已超百万次,年轻用户成为主要参与群体。
大额消费场景则成为银行的“主战场”,银行通过与商家的深度合作打造专属方案。建行信用卡与转转App推出“转转分期购玩转3C数码”活动,用户在转转购买二手手机时,用建行信用卡付款可享两年分期0利息,还能额外优惠200元。此外,消费者在苹果、小米等线上线下门店进行电子产品折抵换购时,同样能享受建行信用卡至高两年分期0利息的服务,助力3C数码领域的以旧换新消费。中国银行聚焦绿色消费,推出“中银汽车·焕新分期”,与17家新能源汽车厂商开展深度全国性合作。为契合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该分期方案给客户提供至高5年0息的优惠利率,以此降低消费者购置新能源汽车的资金压力,同时助力绿色出行相关政策落地。从电子产品、旅游到汽车消费,银行分期服务已形成全场景覆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纷纷推出差异化方案,工商银行的账单分期优惠低至三三折,南京银行的随机减活动最高立减50元,满足不同用户的还款需求。
分期业务成银行“增收利器”
银行之所以大力推广分期业务,本质上是应对信用卡市场变局的战略选择。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总量降至7.15亿张,较最高位的8.07亿张下降11.4%,已连续11个季度下滑。发卡量萎缩的同时,交易规模也面临压力,招商银行作为“零售之王”,2025年上半年信用卡交易额2.02万亿元,同比仍下降8.54%;中信银行信用卡交易量同比降幅更是达到12.54%。
在规模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分期业务成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增长点。有业内人士表示,现金分期等业务的手续费收入能直接提升银行盈利水平,同时通过优惠活动激活存量客户,筛选优质客群,形成长期收益。从银行半年报来看,多家机构明确将分期业务作为转型重点:建设银行在中报中提出加大分期信贷投放,拉动文旅、家装等消费增长;中国银行则优化汽车、家电等场景的分期方案,助力“以旧换新”政策落地。这种转型背后,是行业从“跑马圈地”向“精耕存量”的深刻变革,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银行正从依赖息差转向生态变现,通过个性化分期服务提升客户价值。
与此同时,年轻消费群体的观念转变为分期业务提供了土壤。数据显示,18岁至25岁消费者接受信用卡分期的比例高达80%,26岁至35岁群体这一比例也达到75%,他们更愿意通过分期减轻即时付款压力,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无论是电子产品还是教育培训,旅游出行还是日常消费,分期已成为年轻一代的消费常态。某银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透露,针对18岁至35岁客群设计的小额分期产品,今年以来使用率同比提升了40%,成为业务增长的核心动力。
不过,热闹的分期推广背后仍暗藏隐忧。专家提醒消费者,需警惕“低利率”背后的真实成本,部分银行的优惠利率仅针对短期分期,长期分期的实际年化利率可能大幅上升;同时要关注分期协议中的隐藏条款,例如有银行规定,提前还款需支付剩余本金3%的违约金,且已享受的立减优惠需退回。专家建议,消费者应算清综合成本,确认利率计算方式、逾期罚款及提前还款规则,避免冲动消费带来的债务风险。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于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