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
政策落地:
从“指导意见”到“真金白银”
按照财政部的文件,如果个人贷款用于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以上的重点领域消费,比如汽车、养老、教育、旅游等,就可以享受贷款贴息,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假如你向银行申请一笔消费贷,之前利率是3%,享受贴息之后,实际贷款利率就只有2%。
例如,一名消费者使用个人消费贷款,在政策执行期内花了20万元用于装修、购置家具家电等消费品,假设该笔消费贷款年利率为3%,在没有贴息的情况下,他全年需要支付贷款利息是6000元,享受个人消费贷款一个百分点的贴息以后,最高可减少利息支出2000元,这样就可以获得三分之一的利息补贴。
“原本测评的贷款利率是4.0%,用了银行发的优惠券,直接降到3%,30万贷3年,能少还不少利息。”市民周女士最近在一家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上操作一款贷款产品时,真切感受到了消费贷“国补”政策的实惠。眼下,随着财政贴息政策落地、银行配套举措跟进,消费贷正以更“亲民”的姿态走进寻常百姓家,在拉动消费、激活市场中发挥着精准撬动作用。
岛城一家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王先生向记者介绍,此前消费贷市场利率普遍偏高,以他们银行的一款贷款产品为例,纯信用模式下,资质较好的客户利率多在4%—5%,资质一般的客户可能达到6%—7%,部分客户甚至因利率门槛望而却步。
而现在,财政贴息政策的“东风”让利率有了明显下调空间。“我们行是以优惠券的形式落实贴息的。”王经理解释,客户先通过手机银行完成额度和利率测评,系统会根据大数据给出基础利率,之后银行发放利率优惠券,最高可将利率降至3%——这正是政策导向下的“国补”效应。他提到,他们银行目前信用贷款的额度已从之前的最高30万提升至50万,最长可贷3年,“额度和期限的调整,也是为了更好匹配大家的大额消费需求”。
记者了解到,消费贷贴息并非直接向消费者发钱,而是通过财政补贴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的方式,形成“财政+金融”的合力。作为一种精准滴灌的方式,这种方式既避免了资金闲置,又能让有真实消费需求的人得实惠。
市场反应:
询问量上升“刚需”成主流
政策落地后,消费贷市场的变化已悄然显现。“测额度、问利率的人明显多了,最近每天都能接到好几个咨询电话。”王经理说,此前信用贷的产品因利率偏高,实际借款的人不算多,而政策出台后,不少人开始重新关注这类消费贷产品。
从咨询人群来看,“刚需型”消费者占了多数。“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有明确消费计划的,比如要买车、装修房子,另一类是之前测过额度但没借款的人,现在想看看利率降了之后划算不划算。”王经理举例,有位客户之前计划给家里换家具家电,测完利率5.3%后犹豫了,最近听说有贴息政策,测评后叠加了银行的优惠券,当场就申请了15万元贷款。
实际借款用途也集中在“实打实”的消费上。“买车、装修占了大头,剩下的多是买大件家电、给孩子交教育费用,都是正经的消费场景。”王经理提到,银行对贷款用途有严格监测,这也从侧面引导了资金流向——真正用于消费的贷款,才更符合政策初衷。
监管护航:
资金“去哪”全程有“盯梢”
“贷出来的钱能随便用吗?可以用来买股票或投资理财吗?过下账会不会被查?”这是不少人咨询时会问的问题。对此,记者咨询了多家银行的贷款经理,大家的回答很明确:“不行,监管比想象中严。”
据介绍,消费贷资金从发放到使用,全程都处于银行的监测体系中。“钱只会打到储蓄账户,不能进信用卡,这是第一步。”王经理说,更关键的是资金流向监测——如果钱转到证券账户、房地产相关账户,银行会立刻收到预警,不仅会打电话核实,情节严重的还会要求收回贷款。
即便是“曲线操作”,也很难绕过监管。“比如把钱转给别人,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套现,只要资金最终没用于消费场景,都可能触发预警。”王经理解释,银行有一套场景识别系统,4S店、装修公司、家电卖场等“合规场景”的消费记录会被认可,而异常的转账、取现行为则会被重点关注。
这种严格监管,恰恰是政策精准落地的保障。“贴息是为了促消费,不是让资金‘跑偏’去搞投资。”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只有守住资金用途的“红线”,才能让“国补”真正用在刀刃上,让消费贷成为拉动内需的“助推器”而非“风险点”。
从政策出台到市场响应,从利率下调到用途监管,消费贷“国补”的链条正在有序运转。正如周女士所说:“利率降了,用钱也放心,这种实实在在的优惠,才愿意真的把钱花出去。”随着财政与金融的合力持续发力,消费贷或许将成为撬动消费潜力的“小支点”,为市场注入更多暖意。
/相关链接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常见问题
1.哪些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财政贴息?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
2.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重点领域(适用单笔5万元及以上消费)
家用汽车领域:汽车购置、车辆保险及维修。
养老生育领域:老龄人口或其子女购买的家庭适老化改造服务、养老机构和养老社区服务,托育、辅助生育消费等。
教育培训领域:资格证书培训考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等。
文化旅游领域:支持消费者通过具备资质的旅行机构购买国内旅游出行服务。
家居家装领域:包括家庭装修、家用电器、厨卫用品、家具等
电子产品领域:包括购买手机、平板、个人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
健康医疗领域:包括牙齿矫治、视力矫正、健康管理等。
3.申请条件:
居民享受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的条件,核心是要有真实的消费行为。
从今年9月开始的一年时间里,无论是日常生活性的小额消费,还是买车、装修、购置家具家电或手机电脑等较大额度的商品消费,或者是旅游、养老、生育、教培、医疗等服务消费,只要是在相关机构获得了消费贷款,其中实实在在花出去用于消费的部分,都可以享受贴息支持,每人单笔消费最高享受的贷款贴息是500元,多笔消费可以叠加享受。
4.贴息规则: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按符合条件的实际用于消费的个人消费贷款本金计算),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10%。贷款合同利率需要符合相应利率自律约定。
政策执行期内,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其中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单笔5万元以下的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5.具体办理流程:
●借款人在申请个人消费贷款签订相关贷款合同的同时,只需要增加一个操作,就是要授予贷款经办机构相关权限,允许其识别贷款发放账户或者指定账户的交易信息。
●对于已经签订的贷款,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等方式来取得借款人的相关授权。
●贷款经办机构将根据大家实际消费的情况,按照政策规定的贴息比例、贴息上限等要求来计算财政贴息金额,在定期收取贷款利息的时候,直接扣减由财政承担的贴息资金,借款人可通过短信、手机APP等方式知晓享受财政贴息的具体情况,不需要其他额外操作。
6.贷款经办机构有哪些?
●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兴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于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