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财经聚焦 > 正文

青岛中小企业:向“新”而行向“质”增长

2024-06-27 17:33 作者:周晓峰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6月27日是第八个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

这个企业群体为何受到联合国的高度重视,并专门设立一个节日?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其重要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互为主体,民营企业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在青岛,全市200多万户市场主体中超过三分之一为民营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今年以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局坚决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1+N”政策体系,聚焦夯实培育赛道、提振发展信心、狠抓服务赋能、加快融通创新,奋力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城市,全力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前不久,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2023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青岛市位列副省级以上城市第八位。其中,在市场环境方面,青岛市位列副省级以上城市前五位。青岛企业通平台、“云端研发”新模式厚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沃土等做法被作为正面典型肯定推广。

政策赋能展现营商环境新面貌

面对当前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青岛中小企业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普遍加大了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今年1至5月,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60%以上的投资(61.2%)和税收(62.5%),近70%的进出口(68.6%),8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89.8%),90%以上的经营主体数量(99.5%)和企业数量(98.5%),民间投资持续升温,新吸纳就业持续上涨,金融支撑更加有力,民营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近期发布的一份专题调研也显示,青岛“专精特新”企业具备较强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对未来发展预期积极向好。76.5%的企业一季度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持平”或“增长”,其中20.6%的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幅在10%以上。61.8%的企业对所处行业发展“非常有信心”,38.2%的企业表示“比较有信心”。

中小企业既有“创”劲也有“闯”劲,其信心和底气源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在政策环境方面,青岛依托“青岛政策通”平台,搭建青岛市惠企政策发布兑现统一平台,推动惠企政策发布兑现“一站式”办理。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浏览量737万次,汇集惠企政策信息2.8万条,共有30130家(次)企业完成线上申报,兑现资金共计35.18亿元,切实提升了惠企政策兑现质效。

在法治环境方面,青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出台地方性法规《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并于3月1日正式施行。相关部门赴区市、进园区、入企业,开展巡回普法、府院联动、府检联动、政策宣贯、法律体检等一揽子系列活动15场,参与人次超百万,有力维护了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在融资环境方面,青岛充分发挥融资政策工具撬动作用,持续实施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直接融资等奖补政策措施。今年上半年,青岛为56家挂牌融资企业申请拨付直接融资奖励1350万元,机构服务奖励230万元,为9家融资租赁机构拨付融资租赁业务奖补456.66万元,为13家融资担保机构申请审核担保费补贴5628.95万元。截至5月份,纳入统计的15家融资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额56.57亿元,对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挥了显著作用。

培优育强释放企业主体新动能

“小体量”释放“大能量”,是青岛中小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真实写照。

在细胞和基因治疗赛道,华赛伯曼首款TIL疗法产品已进展至I期临床阶段,并完成多例患者给药,在临床研究速度上位于前列,预计最快2027年提交上市申请;在新型储能和氢能赛道,青达环保启动山东省的第一个新能源制氢项目,利用1800亩坑塘水面建设渔光互补+制氢项目,预计每年绿电发电量达1.62亿度;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国华智能“死磕”机器人上游核心零部件研发,解决国产谐波减速器“卡脖子”问题……这些企业所处领域各不相同,但共同之处是创新能力特别突出,在产业最前沿跑出竞争力。

促进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关键在服务,核心在培育。

今年,青岛着力建设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构建多层级培育库,实施企业精准画像,制定“一企一策”提升方案,摸清底盘、做大基数,上半年新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1220家,同比增长55.6%;新申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90家,同比增长13.5%;组织210家企业参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评审。同时,举办山东省瞪羚、独角兽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政策宣讲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区块链试点项目(2023)建设中搭建起雏鹰—瞪羚—潜力独角兽—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即将举办2024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推动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四新经济”企业高质量发展。青岛还面向全国遴选出108家服务商,公布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256家,印发资金管理办法,成立专家委员会,确定38名专家,部署“5+N”赋能服务系列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赋能服务活动6场,营造数字化转型浓厚氛围。此外,青岛制定《青岛市民营领军标杆企业培育管理办法》,制度化规范化民营领军标杆企业的认定培育,评选认定190家2023年度民营领军标杆企业,搭建了民营领军标杆企业数据库。

厚植发展沃土,昔日簇簇新芽长成如今的一整片“科创森林”。据统计,我市现有创新型中小企业312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835家,位居全省第一;累计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190家,位居副省级城市第八、全省第一;累计认定雏鹰企业826家、瞪羚企业343家、独角兽企业17家,现有独角兽企业14家,位居全国第五、北方城市第二。

要素集聚打通创新协同新路径

大企业作为拥有产业链上下游强大影响力的行业龙头,能够产生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链式效应”;中小企业则依靠自身要素、技术等方面优势,成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支撑。以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等为着力点,青岛正在下一盘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关键棋”。

按照市委要求,青岛常态化开展专精特新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对接活动,组织我市产业链链主企业开放应用场景,与全国优质专精特新企业开展精准供需对接活动。不到2个月时间,青岛已经高效举办10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专场对接会,涉及智能家电、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氢能与储能等重点产业链,700余家市内外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参会,海尔、海信、京东方等链主企业纷纷发布技术需求和场景匹配需求清单,更多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形成协同发展优势。

从集聚科研资源,到匹配产研供需,再到打通产业链条和集群化发展,一条创新协同新路径被逐步打通,让中小企业在每一个关键环节都能锐意进取。

在打造创新发展赋能平台方面,青岛印发《青岛市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实施细则》,取消行业限制,建立培育库,鼓励支持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激发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动力活力,已有600多家企业入库培育。我市小微企业技术改造累计扶持企业3270家,奖补资金14亿元,撬动投资超80亿元。

在链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方面,青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推荐70家企业参加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项目评审,深入开展“千校万企”活动,积极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洽谈,推动双方在人才引进、成果转化、技术攻关、科研共享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同时与多所高职院校达成战略合作,推动近30家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在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方面,青岛持续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结合区市资源禀赋和发展特色,开展产业集群培育。上半年,平度市新河精细化工、高新区精密仪器仪表、城阳区特种食品等3家集群入围2024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公示名单。目前我市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4家、省级特色产业集群11家。

渠道畅通构筑亲清政商新生态

在青岛,市级领导同志定期参加政企交流恳谈会,是市委、市政府建立的一项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前不久举行的政企交流恳谈会上,就有新希望六和、华芯晶电、天祥食品等5家企业负责人围绕企业和行业发展、创新研发、市场开拓、营商环境等提出意见建议。

全市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政企交流恳谈会、政企交流面对面、政企交流进一线……通过零距离的倾听、敞开心扉的交流,青岛形成与民营企业家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进一步为企业加油鼓劲、提振信心,树立起尊重民营企业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鲜明导向。

各个部门也畅通政企交流渠道,聚焦企业的发展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中,市民营经济局在局党组会议创新设立“民企时间”议题,面对面与企业家沟通,听建议、解难题、办实事,深入探讨行业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上半年共组织开展“民企时间”11期,22名企业家参加,落实闭环解决机制,切实为民营企业家解难题、办实事。

除此之外,青岛还常态化开展国企民企面对面活动,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牵线搭台,让双方从“相识相熟”到“链链相扣”。今年以来,市国资委和市民营经济局联合举办国企民企高新区专精特新企业专场恳谈会、国企民企联手发展新质生产力调研座谈会等活动,推动民营企业华高控股和市直国有企业青岛饮料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促进国企与民企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周晓峰)

数说民营和中小企业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2024年1-5月)

●实有民营经营主体210.9万户,占全市实有经营主体总量的98.4%。实有民营企业78.9万户,占全市实有企业总量的95.8%

●全市民间投资增长7.6%,高于全国民间投资增速7.5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61.2%

●民营企业进出口2442.7亿元,占同期全市外贸总值的68.6%,高于全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13.9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实现税收558.8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2.5%

●民营经济新吸纳就业12.7万人,同比增长16.2%,占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的89.8%

●民营企业贷款余额7941.94亿元,较年初增长1.48%

●2023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青岛位列副省级以上城市第八位

●创新型中小企业3126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835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190家

●雏鹰企业826家

●瞪羚企业343家

●独角兽企业17家

●16家企业入围2023山东省民营企业100强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