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财经聚焦 > 正文

青岛加“码”海上游,海岛码头建设提速

2025-11-26 10:40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奥帆中心成为集旅游体验与滨海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梁超摄

■游客们乘船“海上看青岛”,与海鸥共舞。王雷摄

■青岛湾栈桥码头坐落于市南区风景名胜核心区。

■航拍位于胶州湾北岸的红岛东大洋码头。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加快建设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城市,海上旅游码头是重要的基础设施。2022年11月,青岛成立市旅游码头和旅游交通整治专班,专班办公室设在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专班成立3年来,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全面提升海上旅游服务品质。今年,市旅游码头和旅游交通整治专班按照“改造一批、新建一批、规划一批”的梯次发展目标,系统推进码头集群布局优化与资源整合,让散落的码头资源形成聚合效应。

目前,青岛湾栈桥码头、奥帆中心、中苑码头、海底世界游船码头、青岛轮渡、红岛东大洋码头共计6座旅游码头投入运营。同时,灵山岛、积米崖、斋堂岛、竹岔岛、小管岛等地承担陆岛交通功能的海岛码头也在加快升级旅游服务功能。

与海为邻,陆海一体。这些散落在海岸线上的码头串珠成链、连线成网,将胶州湾东岸与北岸、西岸紧密地串联起来,成为“海上看青岛”的新坐标,为青岛发展海上游提供了更多载体空间,也打开了青岛海洋旅游的流量“阀门”。

版图首次“北拓”,实现胶州湾三岸全覆盖

多年来,青岛海上旅游活动集中在老城区的前海一线和西海岸新区部分区域,胶州湾北岸虽拥有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资源,却始终未能融入海上旅游的主版图。

10月30日,位于胶州湾北岸的红岛东大洋码头在悠扬的汽笛声中启用,“海上穿越大桥”航线首航。自此,胶州湾北岸无规模化海上旅游枢纽的历史彻底终结,“海上看青岛”实现了关键的“北拓”,璀璨的海上观光版图首次延伸至城阳区,为胶州湾北岸的文旅产业资源整合与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活力。

作为青岛整合优化码头资源、完善滨海旅游服务体系的重点项目,红岛东大洋码头位于东大洋突堤码头东北侧,主要施工内容包括港池及航道疏浚、趸船安装、钢引桥基础、高压旋喷桩、廊架及其他附属设施。通过布设45米高品质趸船及25米钢引桥,新增2个35米客船泊位,解决了胶州湾北岸无旅游船舶直达停靠的难题。这个项目从开工到完工实际施工仅用时55天,为码头建设树立了标杆。

以码头启用为契机,青岛旅游集团发布了“青岛轮渡—海上穿越大桥往返航线”“青岛轮渡—东大洋单程航线”“东大洋—青岛轮渡单程航线”“东大洋—海上穿越大桥环游航线”4条精品航线产品,构建起灵活多元、覆盖往返与环游的初始航线网络。这4条航线以“海洋+科普”为设计主线,有机串联起红岛东大洋码头、青岛轮渡、胶州湾大桥、冒岛及沿途的湿地、鸟群等自然与人文地标,为游客打造一段全航程、沉浸式的海洋科教之旅。11月22日,东大洋“海上穿越大桥”环游航线单日发船23航次,载客量达3155人,在初冬的胶州湾畔,掀起一股“逆势升温”的海洋旅游热潮。

红岛东大洋码头的启用,成为青岛海上旅游体系从“沿海布局”到“湾域统筹”升级跨越的新引擎,为未来整个湾区航线网络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过去游客聚集于栈桥、奥帆中心等胶州湾东岸的“单极”格局被打破,北岸独特的海景、生态与人文资源得以通过海上航线向游客展示,推动海洋旅游业态迈出了从观光向体验、从单一向融合升级的关键一步,形成覆盖胶州湾、贯通东西、联动南北的海上旅游版图。这也意味着青岛的海上旅游从“线路”升级为“网络”,从“点状开发”进入了“全域联动”的新阶段。

存量码头焕新,筑牢陆海联动枢纽根基

青岛湾拆旧建新、老轮渡破茧成蝶、奥帆码头业态升级、中苑和海底世界码头焕新改造……在中心城区,不少昔日拥挤杂乱的传统码头变身为面朝大海的观景长廊,蜿蜒长队被秒级通行的智能闸机“分流”。从一座座现代化的码头出发,人们开启了与大海的亲密之约。

青岛湾栈桥码头坐落于市南区风景名胜核心区,紧邻青岛旅游地标栈桥,地理位置优越。工程总体分为两部分,包括北侧游艇码头区和南侧旅游客船区。其中,南侧旅游客船区港池处设置钢质趸船2座,形成旅游客船泊位6个;北侧设置主浮桥一座,主浮桥两侧布置浮泊位127个,整个码头设置浮式防波堤2座。今年旅游旺季,青岛湾栈桥码头整体竣工投入运营,客船泊位由原来的2个增至6个、泊位总长度由80米提升到240米,小艇泊位由原来的6个增至127个,码头综合接待能力提升近10倍,有效填补了青岛海洋旅游客运码头布局的短板,全面提升游客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新码头既美观又现代,人多却一点都不乱,票价透明更放心,孩子第一次登船就喊着明年还要来。”四川游客张女士的“点赞”,展现出游客们对新码头的“好感度”。

青岛轮渡曾是连接青岛主城区与黄岛的“海上动脉”,自2011年胶州湾大桥和海底隧道通车后,轮渡的交通功能逐渐弱化,后暂停运营。为盘活国有资产、讲好码头故事,推动其由“客货运输渡口码头”向“海上旅游客运码头”转型,2024年8月28日,青岛旅游集团以“情怀老青岛,扬帆胶州湾”为主题,在轮渡推出“环游胶州湾”特色航线。通过精心设计“橘子海”落日胜景、“追鸥逐浪”沉浸式体验等特色场景,构建海洋旅游消费新场景,引发市民游客广泛共鸣。截至今年8月13日,青岛轮渡累计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成为青岛交旅融合的标志性成果。

位于市南区八大峡的中苑码头于2024年5月完成升级改造并投入使用,布设45米长趸船2座,可提供4个客船泊位,现联合运营民营航商使用。

海底世界游船码头于2022年11月完成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布设趸船3座,可提供2个客船泊位和6个游艇泊位,现用于海底世界环游航线。

奥帆中心现有火炬码头(2个大型客船泊位)、一号门趸船码头(2座45米趸船、4个客船泊位)及N2、N5游艇区,已成为集旅游体验与滨海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

这些旅游码头的焕新升级,不仅有效补充了青岛海上旅游业态的短板,更承接和分流了持续增长的客流量,为“海上看青岛”提供了坚实支撑。

完善码头功能,重构海岛旅游生态系统

青岛拥有120个海岛。近两年,青岛把海岛旅游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突破点、增长点,明确提出加快竹岔岛、灵山岛、小管岛等海岛旅游开发,深化海岛旅游开发攻坚,打造海岛旅游新样板。按照“成熟一个、开发利用一个”原则,年内争取灵山岛、竹岔岛等海岛开发实现新突破,全力打造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海岛旅游开发离不开陆海联动,陆基服务保障是影响海岛旅游开发的决定性因素。青岛加紧完善海岛码头,筑牢海岛游的基础设施“底座”,通过基础设施升级重构海岛旅游生态系统。

石老人风景区以石老人传说而闻名,包含石老人海水浴场、小麦岛等具有吸引力的景点。其中,占地仅0.157平方公里的小麦岛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海岛风貌、生态环境和360度观海体验,成为市民游客公认的一处“宝藏”打卡地。最新公示的《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石老人风景区详细规划》显示,新增小麦岛码头等小型旅游码头。按照小麦岛旅游交通码头一期工程选址和意向性设计方案,项目位于东海中路以南、麦岛路南端,小麦岛公园西侧。项目拟布设钢质趸船1座,形成客运泊位4个,通过2座引桥与码头连接。码头建成后,将成为游客上岛或向海上分流的核心驿站,让游客换个视角看山、看城、看海。

在西海岸新区,一批服务于海岛旅游的码头项目也在加速布局。

今年“五一”假期,焕新升级的灵山岛陆岛交通码头投入试运营。新建码头位于灵山岛西北侧城口子村海域,采用“透水构筑物式”生态设计。项目包含256米防波堤、6350平方米透空式平台及4个客船泊位,配套2200平方米候船棚等设施,年设计客运量65万人次。码头还引入智能票务系统和数字化调度平台,以实现客流高峰期的快速疏解。

竹岔岛群景区位于薛家岛风景区东部,由竹岔岛、脱岛、大石岛和小石岛组成,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天然海岛,总面积56.71公顷。按照《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薛家岛风景区竹岔岛群景区等3处景区详细规划(2025—2035年)》,未来这里将扩建原竹岔岛码头,保留原竹岔岛码头至南屯码头航线,开辟若干条新航线。竹岔岛内新建停车场兼停机坪1处,位于山顶处,用于停放观光车与低空飞行器。目前,竹岔岛码头工程(设计)招标信息已发布,项目将新建南防波堤、西防波堤(内侧岸壁兼码头)、北防波堤及港内透空平台、接岸栈桥。同时,还将建设码头配套的水、电、通信、照明、灯桩等附属设施。

斋堂岛位于琅琊镇东南海域,与琅琊台遥遥相对,保持着浑然天成的自然风景和简单清新的淳朴民风,游客可登岛欣赏壮丽的海上日出日落,品尝海鲜美食,沉浸式体验原汁原味的渔家生活。目前,斋堂岛、琅琊港陆岛交通码头改扩建工程已纳入西海岸新区海上旅游客运码头站点整合方案,计划年底建成投用。

即墨区小管岛是全市海岛旅游开发中的重要点位。通过将崂山历史文化、渔村民俗与海岛生态体验有机结合,小管岛正成为文旅融合的创新载体。10月1日,小管岛海岛游迎来了首批预约定制游客。总投资近亿元的码头项目计划年底前启动,未来将陆岛交通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

旅游码头持续升级

红岛东大洋码头:今年10月30日启用,拥有4条精品航线,打造全航程、沉浸式海洋科教之旅

青岛湾栈桥码头:今年旅游旺季整体竣工投入运营,码头综合接待能力提升近10倍

青岛轮渡:2024年8月28日上新“环游胶州湾”特色航线,构建海洋旅游消费新场景

中苑码头:2024年5月完成升级改造并投入使用,现联合运营民营航商使用

海底世界游船码头:2022年11月完成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现用于海底世界环游航线

奥帆中心:现有火炬码头(2个大型客船泊位)、一号门趸船码头(2座45米趸船、4个客船泊位)及N2、N5游艇区,集旅游体验与滨海休闲功能于一体

海岛码头加速布局

小麦岛码头:规划新增小型旅游码头,拟布设钢质趸船1座,形成客运泊位4个,通过2座引桥与码头连接,建成后,将成为游客上岛或向海上分流的核心驿站

灵山岛陆岛交通码头:今年“五一”假期投入试运营,包含256米防波堤、6350平方米透空式平台及4个客船泊位,配套2200平方米候船棚等设施,年设计客运量65万人次

竹岔岛码头:竹岔岛码头工程(设计)招标信息已发布,将扩建原竹岔岛码头,保留原竹岔岛码头至南屯码头航线,开辟若干条新航线,竹岔岛内新建停车场兼停机坪1处

斋堂岛、琅琊港陆岛交通码头:改扩建工程已纳入西海岸新区海上旅游客运码头站点整合方案,计划年底建成投用

小管岛码头:总投资近亿元的码头项目计划年底前启动,未来将陆岛交通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

链接——

从“滨海观光”到“陆海联动”

如今的青岛,正以码头整合为支点、航线加密为脉络、业态创新为内核,让“海上看青岛”品牌完成从“滨海观光”到“陆海联动”的迭代,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航线是发展海洋旅游的关键纽带。以“加密核心线、拓展海岛线”的思路,青岛编织起覆盖全域的海上交通网,累计开通19条“海上看青岛”精品航线,形成了由客船、帆艇、小艇等33种全类型产品组成的层次丰富、体验多元的海上旅游矩阵。

在市旅游码头和旅游交通整治专班统筹协调下,以“政府统筹、国企搭台、民企唱戏”为特征的“海洋旅游联合运营青岛模式”已悄然成型,“海上看青岛”的品牌效应加速释放。数据显示,2024年,青岛海上旅游游客接待量达260.59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159%。2025年11月8日,青岛海上旅游游客接待量突破400万人次,稳居北方首位、全国前三。

展望未来,海洋将成为城市发展的蓝色引擎和市民游客的向往之地,青岛海洋旅游正加速向享誉世界的文旅IP迈进。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