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暨青岛自贸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一站式服务基地。青岛自贸片区供图

工作人员为入驻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
青岛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暨青岛自贸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一站式服务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于今年5月正式运营,迅速在黄海之滨崛起为区域能源贸易的“新引擎”与产业服务的“新高地”。作为青岛自贸片区深化改革创新的核心载体,基地通过“管委+驻区职能部门+国有平台公司”三位一体服务机制,短短数月便实现产业集聚与服务生态的双重突破。目前,这里已经入驻企业139家。
累计入驻150余家单位
基地位于青岛自贸片区鹏湾路55号,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采用“功能分区清晰、资源配置高效”的空间布局,公共服务区、独立办公区、共享协作区有机衔接,形成完备的产业承载空间。目前,配套商超、商务咖啡厅及特色餐饮等设施已全面实现常态化运营,为企业提供“办公+生活+社交”一体化服务场景。这种“硬件配套先行”的建设理念,不仅解决了企业员工的日常需求,更搭建起企业间即时交流的“物理纽带”,有效降低了产业协作成本。截至当前,基地累计入驻单位150余家,空间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一个“宜业宜居”的产业社区雏形已现,为产业集聚奠定了坚实的空间基础。
依托优良的空间载体,产业集聚的“磁石效应”在基地得到充分彰显。目前,这里已经入驻企业139家,全面覆盖原油、天然气、煤炭、粮食等重点大宗商品领域,其中万达国贸、新润丰、泰和嘉柏等行业龙头企业的落户,更构建起“头部引领、梯队支撑、定位清晰、业态多元”的产业生态格局。值得关注的是,已有74家企业完成限上批发业纳统,今年1—9月累计实现内外贸销售额1703.12亿元,这组数据既印证了基地的产业承载力,更凸显了青岛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头部企业的示范效应与中小企业的活力互补,正推动基地从“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深度演进。
与产业集聚同步推进的,是服务生态的系统性构建。基地精准引入28家涵盖金融、法律、财税、检测、物流等领域的专业服务机构,创新打造“企业服务+资源对接+产业协同”集成式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入驻即享全链条服务”。其中,“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的建立,更是打通了政企协同的“最后一公里”。
针对企业反映集中的税务、审批等高频诉求,基地组建专项协调工作组,构建“企业—运营团队—职能部门”三级直连通道,明确诉求接收、核实、转办、跟进、反馈的全流程标准,实现“小事当日结、大事周清零”。这种“靶向式”响应机制,将政府服务从“被动受理”转向“主动对接”,彰显了青岛自贸片区“放管服”改革的深度突破。
今年9月,山东亚吉贸易公司等7家片区企业的“应急解困”经历,成为该机制效能的生动注脚。这些新注册企业因初始发票额度不足,无法满足下游开票需求,面临违约风险。基地服务团队接到诉求后,1小时内完成需求核实并提交专项工作组,随即联动青岛自贸片区税务局开启“绿色通道”,当晚压缩审批环节、加急审核,最终实现发票增额申请“当日受理、当日办结”。
提供“全周期”定制化服务
高效的响应机制之上,更有精准服务的深度赋能,而精准服务的前提是精准画像。自7月以来,基地开展规上贸易企业走访问需专项行动,累计实地走访企业378家,为220家企业建立“一企一档”动态管理台账,详细记录企业经营状况、政策需求、风险点等核心信息,实现服务“靶向投递”。这种“地毯式走访+精细化建档”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服务“大水漫灌”的弊端,让政策供给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诉求闭环管理机制,确保企业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有人管、有回音、有结果”。
针对行业痛点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更彰显服务的专业性。在危化品经营许可办理领域,基地推行“集成式全流程审批”,通过材料整合、并联审批等方式,将办理时限压缩至10天内,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围绕企业“入驻—经营—发展”全生命周期,基地聚焦“政务对接慢、政策不清晰、融资授信难”等核心痛点,创新推出“资源集成、市场拓展、风险管控、仓储物流、金融服务”五大解决方案,形成覆盖企业发展全链条的服务矩阵。而数智化赋能让服务更高效,依托自贸360度才企综服平台的技术支撑,基地结合能源产业特性搭建“能源自贸港小程序”,集成三大模块、汇聚52位行业专家,提供12项深度服务,截至目前已高效处理企业需求270余条,服务满意度达98%,尽显“数字自贸”的创新活力。
能源与大宗商品贸易领域合规风险高、涉及范围广,基地在精准服务的同时,还创新性地构建“精准画像+多维服务+专家支撑”全链条合规保障体系,为企业稳健发展筑牢“安全防线”。基地将合规服务前置化、常态化,体现了对产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依托“一企一档”动态管理机制,基地实时跟踪企业经营数据,精准预判合规风险点并提供“点对点”指导,更推出“财税风险体检”增值服务,为100家企业完成税务合规检查,有效提升企业风险防控能力。
立足青岛自贸片区开放优势,基地还针对企业出海需求,整合跨境服务资源,构建“服务+资源+平台”一体化出海赋能体系,联合涉外法律服务机构提供海外投资尽调、争端解决等定制化服务,并常态化举办合规宣讲会,覆盖企业500余家次。这种“境内合规+境外护航”的服务模式,既增强了企业“走出去”的信心与能力,也提升了基地的国际化服务水平。
风险防控之外,精准的政策供给为企业减负增效增信心。基地围绕大宗商品贸易企业核心需求,制定差异化政策支持体系,其中办公场地租金优惠政策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已为69家中小企业减免租金约543万元,这笔“真金白银”直接降低经营成本,帮助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入业务拓展与创新。为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基地构建“多层次、精准化”政策宣介体系,建立“专人对接、全程跟踪、动态反馈”机制,推动服务从“企业跑腿”向“机构代办+部门协同”转变,累计举办20场政策宣讲会,覆盖企业2000余家。创新打造的“解读+匹配+督导”三维服务体系,更确保政策从“知晓”到“落地”全流程闭环,政策兑现率达100%,让企业真正享受到自贸改革红利。
贸易规模向2000亿元级迈进
作为青岛自贸片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基地的未来发展更具示范意义。运营主体才企综服集团明确“企业经营顾问+产业生态架构师+资源链接枢纽”的定位,未来将进一步放大产业集聚效应,重点吸引能源贸易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入驻,推动贸易规模向2000亿元级迈进,通过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能源企业的合作,打造区域性国际能源贸易枢纽,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升全球能源资源配置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服务生态的迭代升级将是未来核心发力点,基地计划进一步引入区块链、跨境结算等高端服务机构延伸服务链条,依托“能源自贸港小程序”强化数智化服务能力,实现服务需求“智能匹配”与“主动推送”。更值得期待的是,基地将推动“政企、金企、科企、企企”深度对接,构建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助力能源贸易产业向“绿色化、数字化、高端化”转型,这种“产业+服务+创新”的融合发展模式,有望让基地成为全国能源自贸港建设的标杆。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青岛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的实践,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如何通过“产业集聚+服务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随着改革创新的持续深化,基地必将在全球能源贸易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通过不断完善产业链、服务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格局,为青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本版撰稿摄影(除署名外)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念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