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和金融都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金联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近两年来,青岛加大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配合力度,撬动更多资源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2025年安排预算近20亿元,综合运用基金、贴息、担保、奖补等措施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工业转型升级、金融创新等。
青岛还研究出台科技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市财政局会同市委金融办研究出台对金融机构对公贷款投放增长显著的给予奖励激励。用好政府性融资担保奖补政策,鼓励担保机构降低服务门槛和综合融资成本等。
用财政“小资金”撬动更多金融“大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和民营小微企业领域,正成为培壮新质生产力的青岛路径。
陪伴企业成长的“财金之力”
位于崂山区的致真精密仪器(青岛)有限公司(简称“致真精密”)是一家以集成电路产线测试设备和高端科学仪器研发生产为主要业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日前,其自主研发的原子力显微镜成功交付东北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实现了国产原子力显微镜在多领域应用场景的落地。
记者走进致真精密的实验室时,工作人员正在调试一台科研级原子力显微镜。
“如果我们把一根头发丝,放大到一个足球场这么大的话,一个原子的大小就相当于这个足球场上的一个沙粒。我们的设备已经实现了原子级别的分辨率。”这位工作人员介绍。
作为一家研发投入密集型的高科技企业,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公司研发。在快速成长的同时,致真精密的融资难是如何破解的?
答案就是财金联动之力。
2023年3月,青岛财通集团所属青岛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通过财政“人才金”“场景金”,并联合其他社会资本对致真精密进行了Pre-A轮融资,公司资本市场关注度持续提升。此后,在2023年9月、2024年7月,致真精密陆续完成A轮及A+轮融资,吸引毅达资本、普华资本等市场化投资机构及山东省“拨改投”资金对公司追加投资近亿元,估值增长近120%。
此外,依托于青岛市投贷联动政策、崂山区人才贷款政策,致真精密近两年间总计获得上千万元银行贷款,加之财政贴息支持,节省利息支出20万元。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定,公司还享受了一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正是这套行之有效的财金组合拳,近两年,致真精密驶入发展快车道,技术加速转化,原子力显微镜从实验室样机走向市场,今年订单额有望从6500万元增至1.2亿元。先后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项,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山东省瞪羚企业。
共同托举创新之“光”
不仅仅是致真精密,近两年来,青岛通过财金联动,力促更多财政、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共同托举创新之“光”。
青岛大力推进财政资金“拨改投”改革,聚焦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种业振兴等领域分别设立“硕果金”“人才金”“种子金”,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对海洋创新药研发、超算运维、新能源山东实验室等重大项目给予持续支持,累计以10.6亿元财政资金带动31.9亿元,社会资本跟投。
青岛还通过投贷联动、银担、银保携手等,形成协同发展、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服务体系,优化科技金融生态,以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
针对“银行机构不敢贷、投资机构看不清”这一长期困扰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此前,青岛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金融投(保)贷融资模式,引入投资机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参与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联动,推动实现科技金融风险收益有效平衡。
今年以来,青岛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将科技金融投(保)贷模式升级到投保贷、投贷、跟贷、保贷4种模式联动,财政贴息贴保叠加的“4.0版本”,持续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投贷新动能。
近日,青岛美尔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凭借两项专利获得350万元流动资金,该笔业务由青岛融资担保集团联合相关机构,通过“评估+质押+担保”全链条模式,帮助企业获得贷款。
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青岛融资担保集团已构建起全方位服务科创企业的担保体系,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担保余额已突破18亿元,惠及企业数量持续攀升。
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联合青岛融资担保集团,创设青科融担特色融资模式,分别单列50亿元的再贷款专项额度和融资担保额度,助力抵质押物匮乏的轻资产科技型企业获得低成本信贷资金支持。
更多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被看见,银担、银保携手发力,精准滴灌正成为2025年青岛科技金融的鲜明特质。
撬动更多资源投入“普惠”
日前,财政部公布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青岛继2022年、2023年、2024年后第四次成功入选。
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建设,旨在通过示范引领,引导普惠金融增量、扩面、降价。
近年来,青岛大力推进中央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激励作用,坚持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联动,形成政策合力,撬动更多资源投入普惠金融领域。
一方面,青岛聚焦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做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截至9月底,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在保余额154.22亿元。
另一方面,青岛聚焦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激励金融机构做优普惠贷款。截至2025年9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83.89亿元,较年初增长9.27%,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3.4%,较年初下降0.29个百分点,连续5年下降,持续让利小微企业。
“我们用586万元撬动金融机构向中小微企业授信8.67亿元。”青岛市高新区财政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高新区创新推出“高新贷”系列风险补偿贷款政策,以财政资金引来金融“活水”,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发展。
“高新贷”系列风险补偿贷款,即财政部门设立的风险补偿资金,专项用于合作银行开展“高新贷”业务形成的不良贷款损失补偿。“今年‘高新贷2.0’将授信额度提高至2000万元,对于授信总额不超过500万元、500万—1000万元、1000万—1500万元、1500万—2000万元的,区财政分别按照70%、50%、30%、20%承担贷款本金损失风险,合作银行则分别按照30%、50%、70%、80%承担本金损失风险和全部利息损失风险。”上述工作人员介绍。
在这一利好政策支持下,今年4月,青岛汉容电气有限公司顺利从银行获得2000万元贷款。“从准备材料到资金发放只用了半个月,公司资金充足了,企业生产运转就有了保证,大家收入更加稳定,工作劲头更足了。”公司财务部经理黄晓华道出众多员工的心声。
“通过提高风险分担和补偿力度,能够提升银行机构服务市场主体意愿,极大解决了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高新区已累计向225家企业授信8.67亿元,仅2家企业发生不良贷款,财政支出了586万元,但总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1300余万元。”上述工作人员介绍。
为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指引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青岛市财政局联合市民营经济发展局推出“无门槛、无抵押、无担保、无风险、低利率”的政府采购合同信用融资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通过政府采购合同融资贷款,帮助市场主体切实缓解资金压力。
“自我们了解到‘政采贷’业务,前前后后共申请了9次贷款,操作流程全部线上,最快当天申请当天放贷,实实在在地为企业解决了资金压力问题。”山东五棵松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是“政采贷”政策受惠企业之一,目前申请“政采贷”已达2000多万元。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傅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