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财经聚焦 > 正文

加快构建完善产业链!青岛农品“量质齐升”,从“一时火”到“一直红”

2025-10-28 14:10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加快构建完善产业链,融合三产业态发展“农业”,打通“品种—品质—品牌”价值链,不断推进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

青岛农品“量质齐升”,从“一时火”到“一直红”

当下,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健康”“吃得有故事”,市场需求为优质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

青岛地处北纬36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农业禀赋得天独厚。这片受海洋调节的肥沃土地,孕育出了众多品质优异的特色农产品,形成了“青岛农品”这一靓丽的农业名片。目前,青岛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4个,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青岛还有77个产品被认定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总面积超过100万亩。“青岛农品”已连续六年跻身全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前十强。

“青岛农品”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增产不增收、价格波动和品种同质化等多重挑战。如何在千变万化的市场行情中实现收益“长红”,考验各方智慧。

田间地头的“经济账”

崂山茶种植面积近两万亩、大泽山葡萄种植面积为‌3.5万亩‌、黄岛蓝莓种植面积约10万亩……“青岛农品”里不乏种植面积超万亩的“超级股”。随着智慧农业的推广,“青岛农品”的种植迈向了智慧化和数字化,产量也连年攀升。

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国特质农品三顶“国字号”桂冠的崔家集西红柿,种植地主要集中在向阳红乡村振兴片区,该片区拥有2600多个设施大棚,年产量9700多万斤。

崔家集西红柿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2019年,22岁的村民鞠朋浩辞去在城市里的工作,回到崔家集镇成立“鞠朋浩蔬菜专业合作社”。“多的时候一天出货量达四万多斤,全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鞠朋浩说,巅峰时期,西红柿一年四季不间断供应,最高价格卖到每斤20元。

靠吃西红柿这碗饭,崔家集许多人住上了楼房,开上了汽车,日子越过越红火。然而,近几年的崔家集西红柿价格下降,种植户面临“丰产不丰收”的窘境,经销商收入也受影响。

“这两年确实卖不上价格,今年崔家集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西红柿‘釜山88’的发货价在每斤5元到6元左右。”鞠朋浩说,他主要就是售卖这个品种,该品种单价比往年低,自己的收入也随之受影响。

“崔家集镇80%以上小西红柿都是‘釜山88’这一个品种,该品种未申请独家授权,全国多地均可种植,加剧了市场竞争。”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杨延杰表示。

由于品种结构和种植技术相似,大部分保质期有限的季节性农品都是集中上市。市场短期内供过于求,收购商趁机压价,再加之农户缺乏议价能力、零售渠道匮乏,只好选择低价销售。

崔家集西红柿的遭遇并非个例。2018年市场波动中,“黄岛蓝莓”曾出现地头价暴跌30%的情况,今年它的价格较往年也出现下滑;今年,大泽山葡萄的价格也较往年便宜……价格困局背后,隐藏着农产品市场的一个残酷规律: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供给的大幅增加往往导致价格下跌,而同质化竞争正是加剧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

“这本质上是‘鲍莫尔病’在农业领域的显现。”杨延杰分析,当技术提升主要作用于产量而非品质时,供需结构性矛盾就会加剧,市场传导机制则放大了这一效应。崔家集西红柿经销商王建军坦言:“收购价差最大时,清晨和傍晚能差出一倍,农户根本没有议价空间。”

品种单一化、上市时间集中、营销方式雷同……种种同质化现象导致“扩大种植—产量增加—价格下跌—收益减少—再扩大种植”的循环。农户往往通过增加产量来维持总收入,结果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失衡。

深耕“差异化”“特色化”

面对一个个难关,相关各方积极应对,一套助力“青岛农品”提质扩销的“组合拳”正在打出。在产量增长与市场风险的博弈中,“青岛农品”正经历着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

产业发展核心在特色,关键也在特色。如何将“好品种”“好品质”转换为“好产品”,凸显地域特点?青岛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深耕“差异化”“特色化”。

种植户用实实在在的增收,证明了差异化是市场竞争的关键一招。日前,大泽山镇南昌村果农王金友种植的15亩富硒葡萄丰产上市。“这些富硒葡萄亩产3000至3500斤,市场价格每斤售卖8元,比普通葡萄每斤贵2元,亩增收5000元左右。”王金友告诉记者。

崔家集镇当地的西红柿种植户开始尝新,除了“釜山88”,镇上不少种植户开始种“青甜”“玲珑皇后”“铁皮柿子”等品种。“去年我们引进了‘梦想青甜2号’这一新品种。”32岁的返乡创业青年王忠先告诉记者,该品种的西红柿口味纯甜,市场反馈不错。

面对西红柿品种急需更新换代的紧迫现状,今年4月以来,崔家集镇积极寻求科技力量支持,与青岛农科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并计划与青岛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共建试验基地,共同试种推广优质西红柿品种。

品种是农产品品质的核心。“黄岛蓝莓”通过日趋完善的品种引繁体系和多模式栽培,带来农品价值体系的重塑,逐渐形成早中晚熟蓝莓品种搭配的格局。“黄岛蓝莓”栽培以设施化与露天结合为主,主要采用冬暖棚、保温式大拱棚、大拱棚设施栽培及露天栽培4类模式,通过科学搭配早、中、晚熟品种实现梯次生产,鲜果供应期覆盖1月下旬至7月下旬,有效延长了市场供给周期。

“黄岛蓝莓”鲜果供应期覆盖1月下旬至7月下旬。

“黄岛蓝莓”已形成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的格局。

与此同时,一个个能让农户获得“错峰销售”议价筹码的项目接二连三落地。向阳红乡村振兴片区内冷链物流中心与大数据中心正加速建设,该工程建成后,将把崔家集西红柿的保鲜期从5天延至20天。“通过分级储存、数据导航,我们正在把‘集中抛售’变成‘持续变现’。”项目经理陈浩说。

眼下,大泽山镇5000万吨仓储量的葡萄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即将投用,该中心的使用预计可拉长鲜食葡萄供应期4个月,引入果之道智慧物流系统与数字化平台数据互通的工作也在顺利进行,届时将保障2000吨时令水果年周转能力。

探寻“长红”路径

在平度崔家集镇,西红柿种植户不再追求单一产量指标,而是更加注重糖度、硬度和外观等品质指标,西红柿也不再只用鲜食方式销往各地。

在青岛普诺米斯饮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来自向阳红乡村振兴片区的小西红柿正被制作成汁。“我们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模式,形成了一条从种植、收获再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这样不仅原材料供应稳定,质量也有保证。”公司董事长董长青介绍,每瓶番茄汁浓缩30多颗鲜果精华,农户清晨采摘的果实,中午便进入自动化生产线,维生素、叶酸、果胶等营养物质被精准锁住。

向阳红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拥有2600多个西红柿设施大棚。

从追求产量到注重质量,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这种转变正在青岛各地发生。青岛农产品正在探索一条提质增效的“长红”路径。

如何打造出“响当当”的农品IP,持续提升农产品的溢价能力?解好这一题,“量升价降”的困局也将迎刃而解。

品牌建设是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系统性工程。近年来,青岛将品牌强农作为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奖励和质量管控等多措并举,青岛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品牌矩阵日益壮大。

日前,西海岸新区出台《关于加快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做强蓝莓全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融合三产业态发展“农业”,同时通过深度融合直播带货、短视频传播、农产品展会等推介资源,强化“黄岛蓝莓”地标品牌;平度锚定农业强市目标,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倾力打造“平度优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统筹推进产品育优、主体育新、市场育强,彰显品牌效应,助推乡村振兴……

优质农产品要做大做强,需要打破产业藩篱,以“稳一接二连三”的融合之势,释放叠加效应,实现乡村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三产融合对品牌建设的正向作用,在大泽山葡萄节、黄岛蓝莓节等节庆活动中得以印证。据统计,自第39届中国·大泽山葡萄节开幕以来,大泽山游客量已超10万人次。大量游客到葡萄园体验田园乐趣。

大量游客到葡萄园体验田园乐趣。

“以前担心葡萄卖不上价,现在游客自己上门来采,价格好了,还降低了运输成本和损耗。我家这十几亩葡萄,根本不愁卖!”大尹家村葡萄种植户尹玉高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除了直接销售鲜果,葡萄深加工产品以及农家宴、民宿等附加收入也显著增加了果农收入。节庆期间,大泽山核心产区葡萄种植户日均收入较平日普遍翻番。

第39届中国·大泽山葡萄节举行期间,果农收入显著增加。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品质,严格的品质把控是实现品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今年崂山区给崂山茶赋予“数字身份证”,全面启用“崂山茶数字化管理系统”,并发布崂山茶崂山区产地证明标识,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茶农共建共治崂山茶核心产区品牌。

杨延杰认为,农产品要想从“红一时”走向“一直红”,需要打通“品种—品质—品牌”的价值链,注重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在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推动“青岛农品”持续产销两旺。

时代的考卷,常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面貌呈现。当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铺展,青岛正努力让优质农产品之“丰”转化为发展之“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李德银黄光丽)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