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9月29日讯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日前发布了第二批14个山东省“十强产业”支柱型雁阵集群名单。其中,青岛有4个产业集群入选,分别是济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集群、青岛市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加上首批入列的8个产业集群,青岛“十强产业”支柱型雁阵集群数量达到12个。
此次发布,也是山东首次将跨区域集群纳入支柱型雁阵集群名单。7个入选的跨区域集群,将承担引领区域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链协同的使命。
济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背靠山东的“两核”集聚产业优质资源。得益于奇瑞、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等整车企业的支撑,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今年加速“放量”。上半年,青岛整车产量达46.5万辆,同比增长37.8%;其中新能源汽车18.8万辆,同比增长490%。在空间布局上,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形成即墨汽车产业新城、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和西海岸汽车生产基地“三极支撑”的格局,正加速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方向转型,目标到2027年,全市整车产量超过13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40%。
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是青岛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见证。集群由青岛、烟台、威海共同建设,三地“主业突出、功能互补”,打造了集研发设计、船舶修建、配套服务等于一体的完备链条,是山东七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之一。
作为产业龙头的青岛,集聚了北海造船、海洋石油工程(青岛)、中石油海洋工程、海西重机等20余家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骨干企业,70余家行业创新资源与平台,聚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成果转化,在船舶修造、船舶配套、海洋油气装备、海洋勘探装备等领域不断实现突破。青岛拥有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完成“深潜”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推进电机的自主设计和研发制造,交付全球最大40万吨新型矿砂船、世界首座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全国首座全潜式大型网箱“深蓝1号”等一批“青岛造”大国重器,不断引领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向国际最高水平迈进。
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集群、青岛市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则是青岛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的突出代表。
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集群以歌尔整机、歌尔光学、大朋VR、创见未来、京东方艺云、雷神等企业为龙头,仅在崂山区已汇集相关企业148家,包含国家专精特新企业6家、省瞪羚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建立起“硬件—软件—内容/应用”的全产业链条体系。集群集聚了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3家高能级创新平台。依托青岛制造业、文旅、医疗、教育等领域丰富的应用场景,集群推动虚拟现实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虚拟现实产业之都”。
规模突破千亿元的青岛市食品饮料产业集群,构建起了以青岛啤酒为龙头支撑,以沃隆、青食、利和味道、益海嘉里、新希望(琴牌)等骨干企业为产业底座的发展格局。集群以城阳区为核心,以市北区、胶州市为支撑,着力打造特色啤酒饮料、特种优势食品和特色副食品三大特色食品饮料产业聚集区,形成了食品饮料加工、装备制造、包装、贸易等的全产业链条,拥有全国酿酒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19个,产业集聚效益显著,造就了青岛啤酒等一批享誉世界的民族品牌。
截至目前,山东共有59个支柱型雁阵集群,规模突破6万亿元。其中,青岛有12个,区域协同和引领带动作用突出。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