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晚间,青岛农商银行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2025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57.52亿元,同比下降1.8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34亿元,同比增长5.22%。
资产规模突破5000亿元,营收却出现微降;利润稳健增长,资本充足率全面下降,半年报显露出青岛农商银行的“进”与“忧”。
业绩亮点:净利润稳步增长
半年报显示,青岛农商银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3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22%,在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这样的增长显得难能可贵。
在吸收合并多家村镇银行之后,青岛农商银行资产规模实现了稳步扩张。截至6月30日,青岛农商银行资产总额达到5052.4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6%,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在业务基础方面,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2721.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1%;吸收存款余额为3343.8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6%。存贷款增速匹配,显示出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管理得当。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75%,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同时实现了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表明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拨备覆盖率保持在249.00%的水平,较2024年末的250.53%略有下滑,但仍高于监管要求,风险抵补能力充足。
潜在隐忧:资本充足率下降
在成绩的背后,青岛农商银行的半年报中也透露出一些值得关注和担心的信号。
最明显的是营业收入出现下滑。2025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57.5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83%。
营收下降主要反映了银行业的共同挑战:净息差持续收窄。在支持实体经济、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银行传统息差收入面临巨大压力。同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可能增长乏力,也对营收造成了拖累。
营收是银行核心盈利能力的“压舱石”,这一指标的下滑意味着青农商行未来持续盈利能力的基础受到挑战。虽然通过成本控制实现了净利润正增长,但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难以持续。
更值得关注的是资本充足率全面下滑。截至报告期末,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58%,一级资本充足率12.09%,资本充足率13.78%,三项关键指标均较上年末有所下降。
资本充足率的下滑意味着业务扩张与资本补充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在总资产和贷款规模仅增长约2%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各项指标全面下滑,表明业务发展消耗资本的速度快于资本内生积累的速度。
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将制约青岛农商银行未来的信贷投放能力和业务发展空间,可能迫使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融资来补充资本,进而增加运营成本或稀释现有股东权益。
分红争议:大赚20多亿却不分红
从近期发生的股东提案与分红争议也不难看出,青岛农商银行面临治理的深层矛盾。
8月19日,股东同发裕(深圳)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代表合计持股超3%的投资者,提交《关于连续三年实施三季报现金分红的临时议案》,建议2025-2027年以三季报净利润为基数,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30%。
然而,董事会迅速否决该提案,理由是提案违规。一方面,违反《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未来三年中期分红规划绕过年度股东大会授权程序;另一方面,提案设定分红下限并授权董事会定细节,违背监管“董事会仅能在股东大会确定的比例上限内操作”的要求。
是否分红的问题,看似董事会与股东的“博弈”,实则凸显银行在资本管理与股东回报间的平衡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