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2025年8月12日下午3时许,一位老年客户刘先生来到浦发银行自贸区支行,要求提前支取存单金额为21000元的定期存款,用于购买饮水机。
经过初步沟通,工作人员敏锐发现两万元购买一台饮水机的价格远超合理范围,随即叫来主管,一起与客户进行了更深入的沟通。经了解,该饮水机是由一个以“健康”为卖点的产品,客户是经和其有点亲缘关系的姊妹推荐接触了该饮水机,客户说其姊妹已经购买且使用效果很好,而且其姊妹不光买了饮水机,还买了价格更高的保健床垫等等。今年上半年,该品牌方曾以考察公司为名,组织意向客户群体前往浙江旅游,赠与了随行客户价值“200元”的“高科技”鸭舌帽。刘先生随行参观之后,对该公司的宣传广告深信不疑。客户声称该饮水机应用了特殊科技,喝了通过该饮水机过滤后的水,人体免疫力会提高,对自身健康大有好处。但客户对饮水机的核心功能、实际价值描述模糊,仅强调“对身体好”、“姊妹用着不错”,且在此期间一直强调“相信科学,利用科学”等类似口号,明显被该营销深度洗脑。
为进一步核实,浦发银行工作人员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搜索该公司的相关信息,发现多条关于该品牌以“高科技”、“保健治病”为噱头高价推销产品的骗局曝光内容,多地老年客户深受其害。
该公司在全国各地开设线下门店,门店位置多为乡镇地区,以线下门店为发展点,以健康为噱头吸引周边老年客户,多地均有老年人上当受骗,花高价购入所谓的“高科技”饮水机、床垫及科技鸭舌帽。其本质是通过虚假宣传、“实地考察”、亲友协助等方式洗脑客户,让客户坚信产品的高科技性能,从而达到花大钱下单产品的目的,本质就是传销。
从社会层面来讲,传销活动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它不以实际的商品或服务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易,而是通过发展下线、收取入门费等方式获取非法利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此外,传销还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非法拘禁、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随后,主管将情况同步向运营分管行长汇报,并结合搜索到的实际案例,与工作人员共同向客户耐心讲解类似诈骗套路。
图 1社交媒体曝光被骗案例截图
二、相关分析
1.客户层面
老年客户存在健康焦虑,身体容易出现一些老年常见病,易被“保健养老”“健康因子”等产品宣传吸引,对“产品能改善健康”的说法缺乏理性判断,将“姊妹用着不错”等同于“产品真有效”。
因曾公司组织旅游,进一步强化了“企业有实力、产品可信”的认知,对高价与价值的不匹配缺乏质疑,且对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关注不足。
子女因工作繁忙疏于日常沟通,老人在消费决策上缺乏家人及时提醒,更容易受亲属和销售人员的诱导。
2.银行层面
柜员展现了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和主动求证意识,从“高价购买饮水机”的异常点切入后,通过细致沟通挖掘出亲属先行消费等关键信息,为判断骗局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借助更详细的沟通了解,结合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核实品牌问题,体现了一线员工作为客户资金安全“第一道防线”的关键作用。
主管接到上报后,迅速介入信息核实工作,结合各类案例经验及搜索到的骗局案例强化劝说的专业性和说服力,同时关注到客户子女忙碌的家庭情况,主动留下联系方式提供后续协助,既解决当下风险,又延伸了防护链条,体现了中层管理的衔接引导作用与人文关怀。
运营分管行长对事件的关注与支持,为员工开展反诈劝阻提供了坚实后盾,“柜员发现—主动求证—主管跟进—行长支撑”的联动机制,确保了风险处置高效推进。
3.诈骗手段层面
以“亲属示范消费+赠予产品”突破心理防线,通过姊妹先行大额购买并赠予物品的方式,让客户产生“亲人亲身体验、不会受骗”的误判,比单纯“熟人介绍”更具迷惑性。
用“组织旅游”“品牌包装”营造正规形象,掩盖高价推销本质,利用实地考察的“真实感”降低客户对价格合理性的怀疑。
采用“亲属带动 +阶梯诱导”的诈骗模式,先让亲属大额消费形成“示范效应”,再引导客户接受赠予品,逐步过渡到购买高价饮水机,利用“亲属认可”的心理惯性扩大消费规模。
虚构“治病、保健”功效,将普通商品与健康需求深度绑定,抓住老年人关注健康且易受亲属影响的弱点,通过夸大价值支撑高额定价。
三、案例启示
从诈骗手段来看,此次该品牌的推销模式与传销的部分特征存在相似性,值得警惕:
1.层级性与亲属带动的“拉人头”倾向:案例中客户通过姊妹介绍接触品牌,其姊妹先行大额消费后再向客户推荐,形成“亲属带动亲属”的链条。这种以亲属关系为纽带、通过“身边人示范消费”吸引新客户的模式,与传销中“发展下线”“利用熟人关系扩大参与范围”的特征极为相似,本质上是借助亲属信任降低警惕性,实现客户群体的扩张。
2.虚假价值支撑下的高价循环:传销往往通过夸大产品价值、虚构功效,以远高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形成“高价购买—推荐他人购买—从中获利”的闭环。此案中,该品牌将普通饮水机、床垫等商品与“治病、保健”功效绑定,以两万元饮水机、六万元床垫的高价推销,客户对产品核心价值描述模糊却仍愿购买,正是被虚假功效误导,陷入“高价即有效”的认知误区,与传销中“靠溢价而非实际价值盈利”的逻辑一致。
3.线下聚集与“洗脑式”宣传:客户曾被带往浙江公司参观,这类线下集中参观、展示“企业规模”的行为,与传销中通过线下聚会、实地考察等方式强化“品牌正规性”认知、对参与者进行心理暗示的手段相似,目的是通过“眼见为实”的场景包装,掩盖其高价推销的本质,进一步巩固客户的信任。
针对此类具有传销特征的诈骗模式,需进一步强化以下工作:
1.加强员工对“传销式诈骗”特征的识别培训,重点关注“亲属/熟人层层推荐”“高价商品绑定虚假功效”“线下集中参观洗脑”等信号,结合网络曝光的传销案例库,提升劝阻专业性。
2.在厅堂宣传中加入“传销与诈骗的关联特征”内容,提醒老年客户:凡是要求“先大额购买再推荐他人”“靠熟人介绍扩张消费群体”的模式,均可能涉及传销或诈骗,务必保持警惕。
3.加强业务审核,对于大额取现、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跨行转账等业务,提高风险意识,弄清客户业务的真实性,慎重审核无误后办理,确保客户资金财产的安全。
图 2银行工作人员与客户沟通
图 3说服客户不再支取该存款,成功堵截受骗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