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青岛保险 > 正文

平安财险青岛分公司以案说险 | 聚焦特殊群体常见的“保险诈骗”

2025-04-18 10:06 来源:平安财险青岛分公司
分享到:

平安财险青岛分公司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以集中活动引领常态化金融教育,推动金融教育抓在日常、抓好长效。 

为呼吁广大群众提高警惕,筑牢风险防范意识,平安财险青岛分公司精心推出系列科普,聚焦特殊群体常见的“保险诈骗”等主题,倡导消费者勿轻信“回馈活动”,通过官方渠道核实验证,加强防备远离保险欺诈。一起“学金融、懂金融、信金融、用金融”,帮助社会公众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特殊群体金融反诈】

在金融反诈领域,针对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残障人士、学生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加强保护: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权,金融机构需以适当方式向特殊群体履行风险提示义务,保障其知情权和选择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金融机构应对特殊群体加强风险提示和金融知识普及,帮助其提高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 

【典型案例】

不法分子张某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以“免费赠送车辆维修保养服务”为由联系王奶奶(化名)。王奶奶未核实身份,直接提供身份证原件并签署材料。后续续保时,她发现车辆多出一条虚假出险记录,导致保费上涨。 

对话片段:

张某: 

“王奶奶,您好!我们公司现有个活动,可以免费赠送车辆维修保养服务!” 

王奶奶: 

“奇怪,为什么我续保的保费涨了这么多?我车明明好好的,居然还有一条出险记录?” 

保险公司理赔员: 

“您应该是遇到保险诈骗了,张某并非我们公司员工!咱们应立即报警,以后千万别轻信这类‘免费服务’!” 

后续发展:

经核实,张某利用王奶奶的车辆伪造交通事故并骗取保险金,导致其保费异常。保险公司协助王奶奶报案并处理纠纷。 

【案例分析】

诈骗分子通过以下步骤实施犯罪: 

1.冒充保险公司员工,以“免费服务”诱骗特殊群体。 

2.骗取车主资料及车辆,伪造交通事故并办理虚假理赔。 

3.利用车主不知情,非法获取保险金并导致其后续保费增加。 

该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风险提示】

1.核实活动真实性: 

遇到“回馈活动”时,务必通过保险机构官方客服热线验证,勿轻信非官方渠道信息。 

2.保护个人信息: 

理赔时需由被保险人本人提交材料,谨慎签署文件,避免随意提供证件原件;提供复印件时注明用途和有效期。 

3.规范委托流程: 

确需委托他人代办理赔时,应签署书面授权书,明确授权范围和有效期。 

4.及时应对异常: 

发现理赔记录异常,立即联系保险公司核实;若信息被用于诈骗,协同保险公司报警维权。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