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十四五”青岛制造业发展定位
“一提升”,提升制造业在全市的基础地位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和规模,统筹考虑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等总量指标,以及创新、质量效益、绿色发展、融合发展等质量指标,推动存量优化提升、增量加速崛起。
“一主导”,争取区域产业集群的主导地位
推动胶东经济圈产业链群一体化,畅通产业链国内国际双循环,优选具备基础和增长前景的产业,高起点培育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胶东经济圈制造业龙头地位。
“一领先”,保持制造业融合创新的领先地位
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推进先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共生、双向突破。
“十三五”期间历经了转型升级“阵痛”的青岛制造业,要在“十四五”期间重塑发展新优势。
记者从3月2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经过一年多的广泛调研和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建议,青岛已初步明确“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思路。
围绕“三个一”发展定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重点领域专项攻坚,持续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到“十四五”末,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关键领域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初步形成,制造强国战略重要支点城市基本建成。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十四五”期间,青岛制造业将以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为主要方向,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迭代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基础材料、关键芯片、高端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关键软件等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动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等技术集成创新;高端装备制造,围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船舶海工装备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加快发展创新药物、高端仿制药和现代中药,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用材料、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汽车产业,推动存量企业增产扩能,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加快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和应用生态圈;新材料,重点发展半导体材料、碳纤维材料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功能性膜材料,高端聚烯烃材料等先进化工材料,高性能和专用特种优质钢材等先进金属材料;节能环保,重点发展高效智能化换热设备、高端节能电机系统等节能技术装备,研发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海洋环境治理等领域环保技术装备。
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家电,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高端智能家电产品,引进新型显示等关键配套项目,建设开放式智能家居大数据平台;高端化工,统筹推进化工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智慧化、集约化转型发展,加快董家口和新河化工基地建设;纺织服装,重点发展新型纤维、高档面料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食品饮料,重点发展啤酒、葡萄酒、矿泉水以及功能性特色食品,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市场竞争优势突出的地方特色食品品牌,打造全国中高端市场领导品牌。
未来产业。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传感材料及器件、智慧医疗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原始创新突破,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
打造“内外联动、多点支撑”产业布局
“十四五”期间,青岛制造业将以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都市产业园为重点支撑载体,优化提升存量、统筹布局增量,打造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内外联动、多点支撑”的产业布局。
中心城区。充分挖掘主城区楼宇经济潜力,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建设都市产业园,全力推动工业设计、产品研发、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等领域业务,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外围城区。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食品饮料、高端化工等产业领域生产制造。
通过优化提升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快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聚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建立项目落地评价机制,引导鼓励符合园区主导产业方向的优质企业和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提升主导产业集聚度和区域协作配套水平;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合理增设产业集聚区,推动区域间产业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7大领域重点突破
“十四五”期间,青岛制造业将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重点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速培育一批平台高、团队强、机制活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入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提升,提高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在全市工业企业中的占比,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技术市场,发展壮大技术转移机构,提升技术成果转化能力。
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围绕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基础软件,全面开展基础能力评估,精准掌握产业短板、链条断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产业基础创新能力高级化和产业基础质量高级化;实施新兴产业“建链工程”,加快布局和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强、投资力度大的引擎性项目;实施传统产业“稳链工程”,实现生产制造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变、产品供给向品牌化高端化转变、产业生态向特色化时尚化转变;实施产业链和供应链“畅链工程”,发挥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以及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加快工业设备连接、工业数据共享等制造业数字化标准制定;加快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拓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加快发展数字化平台经济;突破融合发展关键技术,推动大数据、VR/AR、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关键共性技术交叉融合发展;分行业、分领域定期发布工业赋能场景清单。
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科学编制工业低碳减排时间表和路线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引导再制造产业有序发展。
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的企业群体。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参与全球竞争的生态主导型大企业集团;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计划;实施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实施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行动,构建“青岛金花”品牌生态圈。
优化制造业发展的制度和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常态化联系企业和商协会机制,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建立涉企承诺政策主动兑现机制;落实好有关培育具有全国、国际竞争力企业扶持政策措施;探索实施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增强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话语权;开发青岛青年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以“亩产效益”评价为导向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强化土地供应保障,建立健全工业用地差别化用地机制。
加强区域合作。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加快促进优势产业对外合作;打造人工智能“国际客厅”,探索推进双边、多边合作创新试点;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全球共建科创平台,加强境内产业园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接,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