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2019年度山东省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结果发布。公告显示,根据《2019年度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实施方案》,山东组织开展了考核工作。
考核结果显示,2019年度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名列一等;双招双引等次中,青岛、济南和枣庄市位列一等。此外青岛还拿下了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双招双引、乡村振兴战略三个单项考核的一等评级。
对比2018年的榜单,烟台和威海从二等一跃而至一等阵营,这两市的经验值得我们探究。再看近年来稳居考核一等的青岛,“成绩单”背后又有何种优势和隐忧?
2019山东16市经济考核:青岛等3市入列一等
3月12日,根据《2019年度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实施方案》,山东省组织开展了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予以公布。
公布的结果中显示,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等次中,青岛、烟台、威海为一等,潍坊、济南、日照、枣庄和淄博为二等,菏泽、泰安、临沂、滨州和济宁为三等,东营、德州和聊城为四等。
双招双引等次中,青岛、济南和枣庄为一等,日照、泰安、烟台、济宁和威海为二等。另外青岛还拿下了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双招双引、乡村振兴战略三个单项考核的一等评级。
对比2018年的榜单,去年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的一等城市只有青岛还保持着“地位”,济南和淄博2019年都掉到了二等,而2018年的二等烟台、威海跃居一等评级。双招双引方面,2018年的一等评级是青岛、济南和烟台,2019年烟台被枣庄后来居上占据了一等位置。
能取得多项“一等”的成绩单,也验证了青岛2019年确实在努力。2019年可以说是青岛开放发展的新阶段,一年间,青岛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开放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并践行15个攻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且2019年数据显示,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82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6.69%,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3.33%。这也是青岛拿下2019年度新旧动能转换单项一等评级的底气。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榜单对比2018年,烟台和威海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的二等一跃而至一等阵营,它们是怎么做到的?
烟台、威海如何冲进一等?
烟台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今年做出了重要的“改革”决定,对开发区、国企、招商等重点领域进行改革,从而更大力度推动经济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
其中重点就是烟台构建起了“大经济”“大招商”“大建设”的格局,如万华化学成为国企改革的标杆、利用装备制造业优势、注重日韩合作等,仅2019年1-10月就实现了GDP同比增长7.2%。
且对烟台来说,2019年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的设立是重大发展机遇,众多大企业、大项目甚至世界500强华润化学材料项目也在此落户,为烟台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筹码。同时烟台十分重视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实施“专人、专门、专业、专注”招商。这些都是烟台获得“一等”成绩单的支撑。
另一位“一等”城市威海2019年GDP为2963.73亿元,同比增长3.6%,发展稳中有进。威海也正在培养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营利性服务业,它们在2019年贡献了相当的增长。此外农业和工业也都处于稳中有增的发展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威海虽然投资速度没有转正,但降幅逐步收窄,投资在补短板、优化结构方面发挥着作用,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商业上,威海和韩国的商贸密切,也是率先建立的中韩自贸区之一。2019年威海对外贸易也稳步提升,仅上半年,货物进出口就达到693.3亿元,增长6.7%,对韩国、日本、欧盟等传统市场出口分别增长0.5%、13.7%、15%。
此外,威海还有个制胜“筹码”就是生态环境。2019年威海环境空气质量在全省唯一连续四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数位居全省第一。2019年11月,威海入选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正因如此,本次榜单中威海还拿下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单项的一等评级。
青岛的优势和隐忧
再看本次榜单“一等”常客青岛,2019年以来始终坚持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城市动力。
2019年6月14日,青岛发布了2019年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提到要做强现代海洋、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现代金融等9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5大新兴未来产业。这些产业、行业都成为青岛书写“成绩单”的重要支撑。
且2019年,青岛以学赶深圳为目标,致力于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出台了《青岛市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把科技专项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从而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另外,青岛着力打造重大创新平台,2019年实现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下线、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和山东能源研究院落户等成果。
从2019年青岛GDP详细数据来看,服务业成为青岛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和主要增长动力,增加值首次突破“七千亿”,达到7148.57亿元,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0%,达到60.9%,可以说是青岛发展的“新引擎”、“定盘星”、“稳定器”。
但同时,连续两年位居“一等”的青岛,也必须看到省内“独孤求败”背后的隐忧。
一方面,青岛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降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减弱,急需恢复“上青天”辉煌,重塑工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虽然青岛目前正在大力发展新产业,但还存在发展力度不足、没有形成龙头效应和聚集效应的问题,亟需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另一方面,青岛要充分借助上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的利好,加大与其他国家在金融、医养健康和贸易等领域的经济合作,高质量发展双招双引,为企业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这也是青岛拉动投资的内在要求。
此外,青岛产业格局存在制造业占比较高、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情况,因此如何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对青岛也是一种挑战。
责任编辑:李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