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财经频道>财经聚焦> > 正文

手机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 呼吁完善网络法律体系

来源:通信信息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虹 2018-03-16 06:52:48 字号:A- A+

现代的人生活每天都离不开手机APP,它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其隐私泄漏问题也成了用户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手机APP(应用软件)个人信息安全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部分手机APP存在着过度收集、违规使用个人信息的现象。监测数据认为,手机APP软件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已经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源头之一,完善网络法律体系以规范手机APP用户信息采集已势在必行。

不当获取信息成普遍现象但用户维权意识薄弱

如今,手机APP不当获取用户隐私信息已成了普遍现象,甚至连大公司也存在不规范行为。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去年12月11日,百度旗下的两款APP涉嫌偷窥用户隐私,被江苏消保委起诉,后者称百度在没有获得用户同意、未告知取得权限原因的情况下,获得了系列手机权限;另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初,今日头条APP因未经用户同意上传并保存手机通讯录信息,涉嫌侵犯个人隐私,被用户刘先生告上法院。

与手机APP肆虐获取信息形成对比的是,虽然大多数用户意识到个人信息存在安全隐患,但用户的维权意识却很薄弱。从北京市消协发布的手机APP个人信息安全调查报告来看,有89.6%的被调查者认为手机APP存在过度采集个人信息,但41.2%的被调查者在安装或使用手机APP之前,不看授权须知等。被调查者最在意身份证号和银行账号被采集,最担心个人信息被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以及被用作诈骗等,然而,在个人信息遭到侵害时,只有35.0%的被调查者选择向消协或主管部门投诉。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手机APP过度获取信息虽然让用户警惕,却远还未达到重视的程度,大多数人都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利益驱使APP提供商过度采集个人信息

手机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至于这些企业为何会如此热衷地进行个人信息的大量的采集,其动机当然也很明白。对手机APP提供方而言,这些信息是可以换来大把大把钞票的。

首先,搜集的用户行为及个人信息可用于用户分析,从而用于APP产品的调整升级,校正企业发展方向。

其次,搜集的个人信息可以用于精准营销投放,赚取广告费。手机APP搜集的地理位置、设备识别信息、本地手机号,可以用于手机用户消费分析,从而为广告商提供精准的面向手机用户群的广告投放,APP开发商也能从中分成广告费获利。

最后,APP开发商还能将采集的用户信息进行分析展示,制作商业计划,吸引投资人关注,从而进行融资及其他商业合作。

大多数手机APP的基础功能都是免费开放使用的,大多数APP提供商所希望的收益无法从用户身上直接获得,而通过搜集信息却能轻松赚取大量的收益,想要让他们凭借道德良心主动放弃嘴里的“肥肉”,可谓困难。

信息采集不规范亟待法律制度完善

在利益的驱使下,手机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已成为一条难以用善良遏制的“恶龙”,亟待一把法律的“屠龙刀”惩治非法行为,规范混乱市场。

从监管层面上看,一是,应与时俱进地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细则,形成严密具有可执行性的条款,例如,可以先明确不同类别的手机APP所需的用户信息量,规定好哪些信息能采集,哪些不能,从而更合理有效地约束APP提供商的采集行为;二是,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管小组,在主动监控抽查企业信息搜集行为的同时,核实处理来自用户的相关投诉,保证投诉救济渠道的畅通。

从消费者角度上看,身为消费者要具有基本的维权意识。一是,在安装手机APP时,要注意阅读用户协议和细则,不能轻易同意APP获取个人信息权限的要求;二是,要避免在陌生的手机APP上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关键信息;三是,一旦发现手机APP有过度采集等侵权行为,应立刻进行投诉处理,利用行政或司法渠道进行维权。

手机APP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其暴露出来的网络个人隐私权侵犯问题,若不妥善解决,也将很快成为社会进步的掣肘。商家自律永远不是解决办法,只有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密织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法网,才能更好地规范过度采集个人信息行为,让手机APP的采集行为更加规矩。 

青岛新闻网声明:凡注明“来源:青岛新闻网”或“来源:青岛新闻网财经”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青岛新闻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青岛新闻网赞同其观点。

图说财经青岛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