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从未停止。对于青岛而言,海洋早已从传统的渔场、贸易的通道,成长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无论是深海探索、港口航运,还是海洋科技、蓝色金融……这一片蔚蓝既为青岛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也吸引着青岛向海图强,在其中探寻新的发展空间与未来。本期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开发蓝色金融产品服务、开辟海洋康养新赛道三个方面,探讨青岛激活蓝色动能的多元路径。
加快推进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国际航运中心汇聚货物流、贸易流、资金流等关键要素,通过高效、便捷的航运网络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高能级海空综合枢纽、发达的航运物流网络、完善的航运服务功能体系,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青岛,海洋特色优势突出,港口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具备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良好条件,必须对标国际先进航运中心,抓重点、固强项、补短板,加快从物流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服务港转型,更好服务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
建设链接全球立体航运枢纽
续建、新建、改造一批集装箱、大宗干散货、原油等码头泊位和航道锚地、仓储设施,集中前湾港区岸线资源打造超大型、专业化集装箱作业区,推动董家口港发展散货与集装箱业务,强化老港区由传统货运港向现代邮轮文旅港转型,不断提升通过能力、全面释放港口产能,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国际中转集拼港、跨境电商基地港。拓展洲际航线网络、巩固亚洲国际航线网络、发展高品质国内航线网络,支持基地航空公司加强在青运力投入、拓展国际市场,鼓励航空联盟成员进行枢纽运作,全面实施“通程联运”,推进国际、国内两网深度融合,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打造上合示范区TIR国际道路运输集结中心,强化“一次申报、一证直达、一车到底”,探索“TIR+跨境电商”模式。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及连接线建设,完善胶东国际机场、铁路客运站、国际邮轮港区等客运枢纽间的轨道网、高快速路网、公交网,实现铁、公、水、航客运枢纽间的便捷衔接,打造国际陆港枢纽。
构建陆海国际物流大通道
打造面向亚太日韩、中亚欧美、南亚东盟、蒙古俄罗斯国际运输走廊,培育与上合组织国家“枢纽对枢纽”班列,持续优化“日韩陆海快线”“上合快线”等“齐鲁号”班列服务产品,形成陆海互济、外畅内联、四向拓展的全球枢纽连接点。构建“一环七射”铁路网,持续优化“五纵五横六连”高速公路网,对接京津冀—长三角主轴、京藏走廊、京哈走廊支线三大国家级通道,完善沿海、鲁中、鲁南三大省级通道。新开、加密东北亚航点,稳定运营现有重点洲际及远程航线,适时开通上合组织国家航线,研究开发洲际全货运航线,打造密集型日韩“航班波”,建设国内中转日韩首选地。创新发展海陆空铁“四港联动”多式联运模式,构建“通道+枢纽”统筹推进的多式联运网络,建设国家多式联运战略节点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进与西安、郑州、乌鲁木齐、成都等集结中心互联互通。拓展以航空快递和跨境电商为主的空公联运业务,构建“电子商务+航空运输+末端公路配送”的空公多式联运服务链。
强化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推动船舶代理、船舶供应、信息咨询等传统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海运物流、船舶经纪、船舶登记、海事法律、航运金融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形成业态高端、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航运服务业发展体系。吸引大型航运企业运营中心落户青岛,积极鼓励全球供应链头部企业、航运服务机构在青岛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切实增强航运高端资源配置功能。推动口岸、物流、交易、金融等数据集成,强化国际口岸数据互联互通,提升口岸大数据智能物流服务,打造国际物流信息交换枢纽。积极培育“港云仓”供应链金融品牌,开发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运价衍生品等航运金融产品。鼓励航运行业相关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并购重组、发行债券等方式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加快建立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航运保险、再保险业务支持政策体系。发挥好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青岛仲裁中心等机构作用,积极开展涉外海事仲裁业务,提升海事法律服务功能。
发挥航运产业集聚辐射效应
大力推动高端化工与新材料、船舶海工装备等优势临港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低空经济、绿色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围绕空港布局模式,着力构建以港兴城、港产联动、产城共荣的港口枢纽经济圈。加强港口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衔接,统筹港口、集疏运体系、涉港产业、临港城区一体化布局。建立国际航运综合服务体系,拓展临港、临空服务产业链,提升船舶和航空器维修、物资供应配送、货物集拼中转、废弃物接收等综合服务能力。重点推进前湾港区打造高端物流、大宗商品交易、冷链物流等融合发展的临港经济区,积极争取前湾综合保税区扩区,完善综合保税物流、信息服务等功能。推动董家口港区承担青岛港主要增量运输需求,加快新港城建设,提升商贸、综合服务等功能,发展壮大化工、海工装备、物流、金属加工、粮油等临港产业集群。积极拓展邮轮产业链,加快邮轮母港启动区产业及配套项目建设,广泛吸引国际邮轮公司总部和国内国际邮轮客源,培育本土邮轮修造产业集群。
推进国际贸易合作走深走实
推动青岛自贸片区探索形成适应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的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和监管模式,推进上合示范区提高贸易流通功能和效率,全面打造上合组织内陆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日韩商品面向中亚和欧洲市场的国际海铁联运贸易物流综合枢纽。围绕矿石、原油、粮食、棉花、橡胶等优势货类,依托董家口港区建设北方大宗商品储运基地。高标准建好用好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交易中心、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等交易平台,打造能源产品国际分拨中心、东北亚矿产品原材料中转基地。加快建设中国北方船舶交易和服务中心,培育船舶跨境贸易业态。积极争取船舶保税油加注资质,打造东北亚保税油、低碳转型替代燃料加注中心。深化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争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正面清单扩增、准入范围扩大业务。鼓励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海外仓建设,扩大欧美市场海外仓布局。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境外信息咨询、投融资方案等服务支撑,打造境外服务“桥头堡”。
打造面向未来的港航科创高地
加快推进青岛市“人工智能+港口”项目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港口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提升港口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领域的数智化发展水平。提升智能港口技术与系统集成能力,推广自动化码头技术应用,打造智慧港口示范运营标杆。鼓励航运企业和科技研发、检验服务机构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航运技术联合创新平台,强化新型载运工具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推动“港内航行、滨海客运、沿海航行、内河航行”四个典型场景和一个“智能船舶综合远程控制中心”建设,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船舶示范区。打通港航物流大数据资源,拓展“云港通”平台服务能力,创新以港口为枢纽的“货运一单式、信息一网通”港口物流运作体系,整合港口、物流、铁路、海事、海关的各类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监管互认,逐步拓展货物实时追踪、全程监控、在线查询、多式联运全程物流解决方案等功能。建设港区分散式能源设施,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和利用,加快建设国际领先的“零碳港口”。打造“数字孪生”机场,推进机场设施、系统的实时互联与数据统一整合,实现对重要信息资源的实时在线管控。
全方位优化航运综合发展环境
依托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积极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探索开展管理模式、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制度创新,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拓展青岛特色功能应用,汇集“口岸通关、港航物流”全程业务办理功能,吸引航运、贸易、供应链、金融、保险等要素集聚,为企业报关、查验、缴费、物流安排等提供一站式便利。构建口岸综合治理体系,建立基于企业综合信用维度的风险管控模式,探索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化与日照港、烟台港等省内港口互联互通互动,共同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加强与中国香港、新加坡的港航合作,持续深化国际航运事务合作。吸引和培育国际性、国家级航运专业组织和功能性机构,丰富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参与国际海事治理的平台渠道。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深化与上海海事大学等航运院校合作,大力引进高层次紧缺型航运人才。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冷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