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介】
刘先生在xx经纪公司代理人小y的介绍下,购买了一份某公司的学平险产品,小y给刘先生介绍产品保障为意外身故伤残10万,疾病医疗为1万,保费原价600元,如果由小y代为投保可享内部折扣,仅需400元。刘先生因相信代理人小y且价格实惠,便同意小y为其办理此保险。投保完成后,刘先生并未要求小y提供相关保单,后续被保险人因疾病住院找到某公司要求索赔,发现小y为其投保的产品并不是一开始介绍的产品,其投保产品仅保障意外医疗。
【未在正规渠道投保的危害】
1、信息不对称导致权益受损
非正规渠道代理人可能利用专业优势隐瞒或篡改产品关键信息(如案例中将疾病医疗保障替换为意外医疗),导致投保人实际获得的保障与预期严重不符,出险后面临拒赔风险。
代理人可能通过虚假折扣诱导投保(如案例中400元“内部价”),实则截留保费或投保低质产品,损害消费者资金安全。
2、维权难度加大
未索取保单或未核实条款,导致投保人无法及时发现代理人的违规操作(如案例中刘先生直到出险才发现保障范围错误),错过维权黄金期。
非正规代理人流动性强,一旦失联(如小y消失),投保人缺乏有效合同凭证,可能面临“钱保两空”的困境。
3、法律效力缺失风险
非正规渠道投保可能涉及代签名、伪造投保人信息等违规行为,导致保险合同无效(如投保人未亲笔签名可能影响理赔)。
若代理人私刻公章、伪造保单,投保人可能承担保险欺诈的连带责任。
【案例启示】
1、坚持通过正规渠道投保
优先选择保险公司官方平台、持证代理人或经备案的保险中介机构,通过“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或“金事通”APP核实代理人资质及执业信息。
警惕“内部价”“特殊通道”等话术,正规机构产品价格透明,不存在私下折扣。
2、严格履行投保确认流程
签署前核对条款:要求代理人提供完整条款、投保链接或纸质材料,重点关注保障范围、免责条款、等待期等核心内容。
出单后索取保单:通过保险公司官方APP(如平安好车主)、客服热线95511或代理人获取电子/纸质保单,检查投保人信息、保障期间、保额等是否与约定一致。
留存沟通证据:保存代理人宣传材料、聊天记录、缴费凭证等,作为后续维权依据。
3、主动学习保险知识
理解基础险种差异(如意外医疗与疾病医疗保障范围),避免因概念混淆导致保障缺失。
出险后第一时间通过保险公司官方渠道报案,避免依赖代理人介入,防止二次欺诈风险。
保险交易需以“合同为准”,任何口头承诺均需通过正式保单确认。消费者应强化风险意识,通过正规流程投保并留存凭证,方能最大程度保障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