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就业的主阵地,迫切需要系统化、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支撑。而人力资源服务业也已从“中介”角色升级为制造业的“战略伙伴”。数据显示,全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均服务用人单位超过5000万家次,其中近四成来自制造业。这些专业服务机构深入车间一线,从岗位招聘、技能培训到人才管理、组织优化,为制造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也为广大劳动者打通了从求职到成才的成长通道。在供需两端的双向奔赴下,一场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悄然展开,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动能与活力。
政策驱动释放融合发展“牵引力”
在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核心发展区,东莞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产业园正与四周的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实现“人产融合”的联动。这里不仅是人力资源服务的集聚区,更是制造业转型的“人才引擎”。
“园区推出‘毓秀计划’,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吸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包括最高200万元的入驻奖励及最长36个月的租金补贴,为制造企业和服务机构系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通过‘莞链计划’,精准撮合优质服务机构与重点制造企业供需对接;‘园聘行动’则搭建起线上线下招聘平台,让企业招人更快、更准。”东莞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不只是产业的相遇,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就业质量的提升、科技与人才的共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改革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4年,人社部等5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更好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积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今年6月,人社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在30个左右具备条件的城市开展先行先试,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一批推动人力资源和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深度协同的政策体系和有效模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表示:“对于制造业而言,引入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用工方式、人才结构等方面会出现许多新的模式和结构性的转变。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和拓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服务质量与服务范围,同时也能够在制造业迈向现代化、迈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切实缓解其在人力资源方面面临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强调人工智能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双重作用。例如,推动制造业人力资源服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支持开展业务合作,促进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以及充分发挥产业园区作用,依托产业园打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枢纽,持续开展与工业园区深度合作,高水平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这不仅是人力资源服务模式上的创新,也是破解制造业人才短缺、招工难等现实问题的有效路径,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李长安说。
各地探索打开服务制造“新场景”
在政策激励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各地紧扣本地产业特点和企业用工实际,积极探索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特色路径,推动制造业企业稳岗扩岗,促进劳动者实现稳定就业。
“《通知》的出台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带来了多重发展机遇。”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人社局就业中心主任张丽表示,“一是业务空间显著拓展,产业园可以围绕招聘、培训、管理等环节开展多元化服务;二是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地位不断提升,有助于吸引更多资源向人力资源服务领域集聚,推动品牌建设和影响力扩大;三是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增强,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制造企业加速汇聚,园区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山东济南,当地通过健全协同机制、强化政策支持、打造融合载体、拓展服务场景,推动人力资源要素精准配置至制造业各环节,构建了具有济南特色的“产业+人才”融合发展新模式。比如,华智人力资源服务(山东)有限公司依托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制造业企业用工大数据,创新打造“人力周转池”和“共享用工”机制。2023年,华智成功为翼菲自动化与昂华自动化调配50名数控操作工,完成为期80天的共享合作,帮助企业缓解用工压力。在人才赋能方面,华智还与100余所高校、技工院校开展深度合作,深化产教融合,面向制造业定向输送高级技师和应用型人才。
“目前,济南市正在积极争创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城市,总体目标是,到2027年年底,建成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发展经验和模式。”济南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辽宁省则将融合创新与技术赋能同步推进,积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重点企业、园区对接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服务场景中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人岗智能匹配、人力资源素质智能测评与智能规划等新增长点,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加精准、智能的人力资源支持。
破题攻坚融合发展仍需“加速跑”
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不是一项单一工程,而是一项系统性、协同性极强的改革任务。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与流动管理研究室主任田永坡表示,近年来,制造业发展迅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式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效率和盈利能力提升等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人才。因此,应继续通过人力资源服务人才培养、优化配置、科学激励等服务,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服务业也需要着眼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和产业交叉融合创新的需要,不断创新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和模式。人力资源服务业和制造业分属不同的产业,两个行业均具有自己独特的产业发展规律,实现融合发展,需要立足两个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两业”在制造外包、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等可能的结合点,探索前行。
对此,田永坡建议,一是建议整合各类推动制造业、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政策资源,形成同向发力、协同创新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把握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对“两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底座进行定期跟踪和产业转化。三是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生产制造产线管理人员等群体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在国家培训项目中设立相关人员的培训内容,丰富人才培养资源。
在采访中,一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制造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当前融合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如服务体系衔接不畅、人才供需错配、行业认知存在差异等,已成为制约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现实障碍。
“如何将制造产业实际需求与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可提供的服务实现精准匹配,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制造业对人才的类型、数量、技能层级有着非常明确的需求,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如何快速理解、精准响应这些需求,并与劳动力供给侧(如高校、技工院校等)形成有效衔接,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融合成效。”李长安说,这些“行业代沟”正是《通知》出台的重要背景。
为此,李长安建议,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同时高效对接“需求端”和“供给端”。一方面,要深入掌握制造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岗位上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要精准衔接高校、技工院校等劳动力供给单位,建立动态的信息交换与匹配机制。另外,要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和响应效率。这不仅是信息收集的问题,更需要在服务方式和模式上持续创新。比如,依托数字化平台、人才数据库和智能匹配技术,实现人岗精准对接。同时,人力资源服务应延伸至职称评审、海外人才引进、人才落户、技能提升等环节,拓展服务深度和广度。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破解制造业人才流动过程中的堵点,让人力资源服务真正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人才高效流动,助力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