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财经聚焦 > 正文

青岛小微融资协调机制跑出“加速度”

2025-04-29 10:40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青岛银行机构不断完善支持外贸企业发展的产品服务。

小微企业是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的重要力量。

为引导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基层小微企业,去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简称小微融资协调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

半年时间内,这项机制在青岛加速从“纸面”落到“地面”,扎根生长。

记者自青岛金融监管局获悉,自2024年10月15日以来,青岛金融监管局着力推动相关工作落地显效,持续推动信贷资金直达小微企业。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委金融办建立市、区(市)两级支持小微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通过“四级垂管”“多方协调”“一手牵银行,一手牵企业”,真正做到把资金供需两端对接起来,让信贷资金直达企业。

截至2025年4月中旬,累计走访全市小微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21.2万户,发放贷款6.57万户、金额1784.5亿元,居全省首位。今年以来,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200亿元。

打出“组合拳”

打出“组合拳”,倾斜资源、强化要素保障是小微融资协调机制在青岛加速推进的重要原因。

青岛金融监管局从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管引领入手,全力倾斜金融资源支持。强化组织保障方面,建立起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工作方案,建立“外部会商、内部联动、督导推进、风险防范、监管评价”五项机制,协同市小微融资协调机制共同推进各项工作。倾斜资源支持,组织开展“金融小咖小微行”专项活动,动员万名银行从业人员,配合政府部门共同进行“千企万户大走访”。抽调银行机构骨干力量,组成“融资辅导专家团”,主动对接区(市)协调机制,对不符合授信政策标准的,开展“联合会诊”,全力配合乡镇、街道跟进辅导。

青岛金融监管局还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效率,让“数据多跑路”。推动82家银行保险机构入驻青岛市企业融资服务平台“青融通”,通过大数据信息对企业“精准画像”,有效缓解融资难题。加大走访力度,建立“四走四进”走访模式,组织银行员工走企业、走乡村、走社区、走园区,推动政策、产品宣传进市政服务大厅、进镇街便民服务中心、进银行机构营业网点、进普惠金融服务点。发挥青岛农商银行人缘、地缘优势,指导其深入镇街、乡村开展普惠金融宣讲,实现“村村全覆盖”。

打通惠企利民“最后一公里”

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出的初衷,希望达成三个目标:一是直达基层。低成本信贷资金要直达基层,打通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快速便捷。银行原则上要在1个月内作出是否授信的决定。三是利率适宜。通过节约信息收集成本、压减中间环节,减少放贷成本和附加费用,总体上降低小微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

正缘于此,在推进机制过程中,青岛金融监管局聚集续贷、首贷、利率、效率四个重点,推动银行机构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压降融资环节。无还本续贷是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门槛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链顺利衔接的有效方式之一。青岛金融监管局第一时间指导银行机构修订无还本续贷制度,加强监测督导。至3月末,青岛中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达649.4亿元,较年初增加139.4亿元,增幅27.3%,为小微企业节省过桥资金成本约1.2亿元。

加大首贷支持力度。青岛金融监管局督促银行机构聚焦小微企业首贷难点,着力扩大服务覆盖面。今年一季度累计为2160户小微企业提供首贷金额91.83亿元。截至3月末,信用贷款占比25.8%,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

合理稳定融资成本。开展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专项行动,合理稳定贷款利率。协调机制下累放贷款平均利率持续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青岛银行对普惠贷款设置专项营收补贴。招商银行开展“融资惠有招”主题活动,阶段性发放免息券支持首贷信用贷投放。

提高贷款审批效率。青岛金融监管局指导银行机构建立“1151”工作机制,明确走访对接及回复时限。工商银行优先发展线上业务提高审批效率,普惠贷款线上审批率达到99%以上。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机构通过建立绿色通道、优化信贷流程等方式,线下贷款从审批到放款时间缩短到3天。

锚定重点持续发力

在机制推进过程中,持续深化民营企业服务机制及稳外贸成为青岛银行保险业发力的重中之重。

为更好服务民营企业,青岛金融监管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于4至5月期间开展“小微融资协调推进月”活动,组织各区(市)协调机制及银行保险机构集中开展金企对接、政策宣传、驿站服务、外贸专题及“联合会诊”五大专项行动;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银行机构网点等区域设立“金融服务驿站”,为小微企业提供解决融资协调事宜的服务窗口,对于需要通过协调机制加以解决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均可转送至相关区(市)进行“联合会诊”。加强金融帮扶,联合建立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联合会商机制,为“白名单”民营企业提供定期会商、限时办结、企业自律3项合作帮扶服务。已累计向银行机构推送“白名单”民营企业158户,支持获取融资35.4亿元。

中小微外贸企业是外贸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融资难等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微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青岛金融监管局指导银行保险机构依托小微融资协调机制,通过打好“融资+融智”的服务组合拳,为支持小微实体经济发展送去金融“及时雨”,为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持续注入金融动力。

建立工作机制。青岛金融监管局建立外贸企业专项服务机制,搭建银行保险机构与外贸企业高效沟通的桥梁。向区(市)协调机制推送外贸企业名单,全力加大对外贸小微企业的走访力度。

提升服务水平。青岛金融监管局指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不断完善支持外贸企业发展的产品服务。青岛农商银行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为80余家外贸企业发放转贷款资金2.5亿元。中国银行开发“外贸贷”系列专属产品,基于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数据等多维度信息,缓解外贸企业融资难。中国信保公司提升对美限额满足率,延伸保障范围,累计与20余家银行开展合作,为350余家出口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支持超130亿元。

促进供需对接。青岛金融监管局梳理外贸企业信贷保险产品,入驻“青融通”平台“金融超市”,形成二维码,在走访时供小微企业自由选择。组织银行保险机构广泛开展金企对接,加强融资支持。截至3月末,全市累计走访外贸企业8097户,发放贷款228.9亿元,均居全省首位;出口信用保险覆盖外贸企业3999户,累计承保42.7亿美元。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傅军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