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 正文

青岛地下信息黑市 银行职工私自贩售客户资料

来源:信网 作者: 2015-02-27 15:38:37 字号:A- A+

    谢东(化名)信用卡里的钱不翼而飞了!他盲目相信对方承诺把信用卡额度提升至50万元,于是接了几个电话,从外地来了趟青岛,本来的信用卡里的4.7万元就被刷没了。谢东是谁?他有些很不好意思地向记者透露,他曾跻身“2009中国大学创业富豪榜”,排名前50位,身家千万。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被泄露,已经呈现黑色产业链特点。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对于这个事情,立法规定仍然属于“空中楼阁”。

    1 信息泄露,卡里钱飞了

    因为一个信用卡提额的业务,谢东从重庆飞到了青岛,然后他自己卡上的钱被刷走了四万七千元。自己的信息就这样不知不觉间被利用了 。

    事后,在和城市信报/信网记者的交流中,谢东后悔不跌,不该当初上当,透露自己的信息。但是他一开始也是怀着高度警惕的,接到对方的电话、微信联系后,他半信半疑地和对方进行了交流,他觉得“我都能看见人(公司),应该骗不了我吧。”随后,信息被对方套走,卡上被刷走4万7千元。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了解到,主动泄密的最原始方式是“信息共享”。在中介、银行、保险等机构间,未经授权或超出授权范围“共享”客户信息,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2月3日,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相关机构联合发布的《2014骚扰电话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骚扰电话呼出量高达270亿通,相当于人均20.7个。

    270亿通骚扰电话,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相当于平均每年每个用户被骚扰25次,(我国有11亿移动电话用户)。有人觉得,一年被骚扰25次不算多,是小事情。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前传播学研究人员高艳艳指出,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只是平均数,这里包含了饱受其害的,还有未曾接到过骚扰电话的。真实情况是 ,个人被骚扰的案例是极其普遍和恶劣的。

    谢东,他也不知道对方一开始从哪里得到了他的信息,但是双方开始联系。对方告诉他,他自己是银行工作人员,可以办理信用卡提额业务,可以将谢东的原来4万7千元额度的信用卡,提高到50万。半信半疑的谢东开始和对方交流。

    随后,对方邀请谢东来青岛,看看公司。谢东心想,对方如果有公司、有工作人员,反正跑不了吧,自己应该不能受骗。抱着来考察考察的心情,他随即从重庆飞来青岛。

    来到重庆南路的一个小区里的写字楼,谢东看到对方的公司和工作人员。对方指出,先填上一堆资料,包括身份证、电话等个人隐私信息,谢东如数照填。随后,对方又提出,谢先生你这张信用卡已经刷了4万多元,欠着账呢,想要提额呢,需要一个没有债务的卡,现在你需要自己把钱先还上。谢东问,到哪里还?对方友好提示,到哪里都可以,银行柜台就可以,我们这不受理还款,您拿好您自个的钱找个银行还就行。

    慢慢开始相信对方的谢东,先把信用卡的欠款还上了。然后按照对方要求,把信用卡、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提供给对方。不久,他发现刚刚还上的4万7千元被刷走了。

    谢东不是个案,他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和他一起来办理这个信用卡提额业务的人有很多,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都入住同一个酒店。而最终就是,信息泄露,钱被划走。

    2 数据时代,信息裸奔

    2014年年底某一天上午,王健上网浏览网页,她在某搜索引擎里打上“治疗皮肤病医院”几个字,简单看了看,随后关闭了网页,关上了电脑,出门了。

    下午,正在逛街的王健,收到一条短信“青岛某某医院,专业治疗皮肤病。联系电话……”她目瞪口呆。

    如果说“谢东们”的信息还仅仅是一些金融机构泄露的,一些车主的车险信息是被保险公司泄露的,那么这条悄然而至的“专业医院,治疗皮肤病”的短信,是怎么发生的?王健想想都觉得后怕,仅仅是上了网,怎么医院就知道我的手机号码了?

    “王女士,您好,看你的车保险快到期了,我们家有一个适合您的保险。”“我车险已经买完了。”“哦,我们在系统能看到,您还没买吧?”这同样是青岛市民王健最近接到的电话。她去年购买的车险即将到期,然后接到另外几家的保险公司电话,让她感到毛骨悚然的是,对方竟然知道她什么时间打过什么电话。一开始,王健还和对方友好礼貌地沟通几句。随后,不厌其烦的她决定撒谎,再一次接到保险推销电话之后,她撒了小谎,“我已经买完了”,对方会马上回复,“我们能看到,你还没买呢。”

    “太可怕了,还有什么是他们不知道的。”对方不仅能开口叫出她的全名、甚至另外一部手机号、职业、家庭住址,一清二楚。她知道,自己信息不知道又被谁卖了,而她不知道的是,自己不过是数以亿计的“被泄密”大军中的一员。

    “个人信息被泄露,已呈现出泄密渠道多、范围广、程度深,且形成黑色产业链的特点。对被泄露者而言,不仅危害巨大,还普遍维权难。”对此,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阚凯力教授公开说道,“对信息被泄,普通老百姓几乎是刀俎下的鱼肉。”

    “请问是移动用户×××吗?××保险公司免费送您一份保险。”“张先生,恭喜您当爸爸!请问是否需要请月嫂?”……类似推销短信、垃圾邮件、骚扰电话,如罩在每个人头上的网。

    青岛新岛律师王磊指出,大多数被骚扰者掌握的个人信息,很多时候,就是他们“摸瓜”所顺的藤。“青岛银行卡信息”、“老板手机号码”、“家长信息”……记者在QQ群、微信群等涉嫌贩卖个人信息的网站发现,信息被泄的阴影,已覆盖到社会各类人群。

    “个人信息泄露泛滥,原因首先在于能泄密的渠道无处不在,防不胜防。”王磊律师告诉记者。电信机构、需要注册的网站、银行、保险公司、各类中介、教育机构乃至政府部门和医院……你若历数自己的信息可能被泄的“端口”,能列出一长串名字。

    岛城律师王磊介绍,“你可以不注册天涯、淘宝、校内,但你能不办银行卡、不办手机业务、不买房买车吗?”身为律师的他,已经对“填问卷免费获学习资料”、“填写精确信息,能获得更好的服务”等“糖衣炮弹”多少免疫,但在上述涉及衣食住行的领域,填写邮箱、手机号、家庭住址等详细信息,几乎是必选项目,无可回避。

    谢东和王健一样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打电话的人究竟是怎么知道我的个人信息的?”王健觉得,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一名互联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的很多网站都有自动记录用户痕迹功能,比如你经常使用同一台电脑,那么电脑互联网网页会记录下你的各种联系方式,比如手机、邮箱等等,而在你上网搜索医院、培训机构时,网页就会马上知道。然后,这些网站上的“广告金主们”也会马上获得你的信息,就会立即向你展开“攻击”。

    另外一方面,西北大学一位研究信息管理的专家告诉记者,很多机构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但并不是每个机构都有能力保护这个庞大而宝贵的“隐私库”。

    一系列“泄密门”佐证了这位学者的观点。据报道,2011年12月,以程序员网站CSDN、天涯社区、美团网等数据库遭黑客攻击为代表,网络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曾集中爆发,上亿用户的注册信息被公之于众。其中,广东省出入境政务服务网泄露了包括真实姓名、护照号码等信息在内的约400万用户资料。

    电信公司的隐私保护规定也难敌“内鬼”。2009年,深圳 、佛山等地十余名领导的手机号码和通话清单,就被“内鬼”以不足2000元的价格倒卖。在2011年8月爆出的“北京最大非法获取公民信息案”中,23名被告中,有7人来自电信公司内部。

    3 泄密渠道多,个人黑市猖獗

    2月9日,记者在QQ群等网站,搜索“信用卡信息”、“银行卡客户资料”,很快发现,仍然活跃的信息,拥有上百用户的群密密麻麻出现。

    “信息就是资源,相比因管理不善而导致的‘被动泄露’,‘主动泄密’更是早就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一名买卖信息的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趋利之下,“花钱买信息”也愈演愈烈。在一些保险代理内部论坛上,几万份“打包”出售的客户信息,每份合计不足4毛钱。据介绍,在一些物业公司,花800元就能买到数百楼盘的业主信息,在一些医院,花3毛钱就能收购一个新生宝宝的信息。有人甚至为此开设了钓鱼网站、通讯公司和商业信函公司,专门通过收集 、买卖公众“名址库”牟利。

    更难啃的“骨头”则由黑客出马。据媒体公开披露 ,黑客实际掌握用户数据库的数量已超过1亿条,中国黑客的黑色产业链规模或高达上百亿元。

    王磊律师并没有因为律师的身份,而免于感染。他也会经常接到各种电话,“聊着聊着,我发现,这些骚扰电话所知道的信息,比我想象的还要多、还要深。”他现在开始担心身份证号安全,“一旦身份证安全丢失,那岂不是彻底在不法分子面前‘裸奔’了?”

    他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记者调查发现,在各泄密渠道的“围追堵截”之下,你的职业和单位地址、教育背景、银行存款、机动车登记信息,甚至消费习惯、指纹、血型、病史……大大小小的个人隐私,很可能早已被“一网打尽”。

    在如此旺盛的需求下,信息买卖市场早已将你的信息深度“挖”到极致,“身份证号被泄露也见怪不怪。”

    王磊律师想到,如果对方知道我的头像,我的身份证号码,我的邮箱,那会很容易利用我的信息进行注册登记,这样我怎么会知道自己账户是否被侵犯?他担心的事 ,有的已经发生。

    据介绍,他的一个朋友最近发现,自己的淘宝账号被“入侵”了 。“没有财产损失,但我之前给一个店家的差评被撤了 。”尽管没有损失,他朋友仍然担心,“很多账户的密码都是同一套,他们一旦知道这个,再入侵我其他的账户怎么办?”

    当然,这些都是“初级利用”,西北大学研究信息安全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最终目的其实就是骗你的钱。电信莫名欠费数千元、信用卡无端欠款20万……记者发现,类似天上掉下来的账单,已屡见不鲜。而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案件更令人咋舌:多家银行的工作人员以每份十元或几十元的低廉价格,大肆向犯罪分子兜售银行客户的收入、详细住址、手机号、家庭电话号码,甚至职业和生日等信息,致使犯罪分子筛选出了最有可能的六位银行密码。

    维权成本高,个人何所为

    谢东最后选择了“私了”。对方明确提出,不再追究信息如何泄露的责任,便把他的钱归还给他。

    王磊律师介绍,很多时候,面对明目张胆的信息泄露,他作为律师也只能“忍”。

    为什么?“因为对个人信息泄露,鲜有个人起诉的案例。因为诉讼成本太高,同时,维权手段也不完善。”

    与王磊律师作出同样选择的人,是大多数。在新华网披露的工信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调查结果中,90%选择忍,只有10%的群体要求泄密者承担责任,删除自己信息,查询泄露责任,首要原因是“调查取证困难。”

    王磊不是没有试图查问过骚扰者的“信息源”,但“对方不是含糊其辞,就说是从手机号段里随机抽取的。”王磊无法从千头万绪中锁定“黑手”,几次之后,只有放弃。

    “泄露他人信息,暴利又安全,更让违法者肆无忌惮。”王磊感慨道,泄密者与被泄密者,几乎成了刀俎和鱼肉。“从民事诉讼的角度看,一般人很难知道自己的信息是在什么时间、地点、以什么方式、被谁泄露的,所以,想要起诉他人泄露自己个人信息的成本非常高。”

    在公众对信息遭泄无力“自救”的背景下,加强对此类行为的打击力度,成为普遍的期望。

    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江锴曾公开表示,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个人信息保护法》初稿已出台多年,但至今没有面世。虽然2009年《刑法》将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入罪,《民法通则》中也有关于个人隐私的条款,但这些规定零散、抽象,现实中普遍缺乏可操作性。

    信息泄露的四种途径

    信息社会催生了一批“吃信息饭”的人 ,或出售牟利,或用于个人目的。许多人收到这种针对性极强的信息时都感到十分纳闷:我的个人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如何防范呢?

    据记者了解到,泄密途径大概有四种:

    首先,请朋友帮忙收集。一些商家或个人充分利用自己的朋友网络 ,请他们帮忙提供单位同事或周围其他人的个人信息。

    其次是自行套取,他们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注册、会员登记等方式收集用户姓名 、职业、年龄、住址、电话号码等信息,近年来在一些大中城市兴起的商业信函公司,就是通过收集、买卖用户“名址库”来赢利的。

    三是一些商家对个人信息管理不善或恶意泄露。消费者在就医、求职、买车、买房、买保险,办理各种会员卡、优惠卡或银行卡时,往往会填写真实详尽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资料可能由于随手乱扔、保存不善或倒卖牟利而被泄露出去。

    四是网络登录申请邮箱、注册进入聊天室或游戏厅时填写的个人信息也有可能被泄露。

    我国目前对个人信息保护存在法律空白,并且,单纯依靠法律就想让个人信息“高枕无忧”显然不太现实。青岛颐衡律师事务所丛伟认为,由于获知某人的个人信息渠道很多,一旦因个人信息泄露发生侵权事件,有关部门很难认定侵权主体。如果不能举证是哪个环节泄露了用户的个人信息,就意味着从法律上无法追究侵权者的责任。

    是不是真的对个人信息泄露就束手无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律

    青岛新岛律师事务所王磊介绍,目前,国家从法律层面上正在制定相关法律,但是一直没有出台具体细则。

    据介绍,我国政府正从立法、立规及建标准、建技术保护手段等多方面,促进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等有关部门都在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的研究制定,加快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制度。

青岛新闻网声明:凡注明“来源:青岛新闻网”或“来源:青岛新闻网财经”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青岛新闻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青岛新闻网赞同其观点。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孙豪
-

图说财经青岛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