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苧月 编辑 张亦文
伴随“泛资管”成为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各金融机构着力打造“大财富管理”架构,争相抢占理财市场。日前,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基金管理公司固有资金运用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该暂行规定指出,拟扩大固有资金的使用范围,允许固有资金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等。
“监管政策的进一步放松,扩宽基金在固定收益资产中的投向,这为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增添了新的挑战。”渣打银行个人银行财富管理部产品总监郑毓栋指出。
基金可投银行理财产品,有利于丰富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渠道,产品发行规模有望增大。但是,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不得不思考机遇背后所面临的挑战。基金公司固有资金拟松绑,意味着在中端投资者市场中,银行业又多了一位竞争者。
郑毓栋认为,资管业务的放开对银行理财产品有一定冲击,产品发行量增势减缓。不过,若从产品层面上升到业务层面,财富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仍在银行。
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财富管理业务,本身应该是一个面向客户的概念。他不是简单地将产品卖给客户,而是通过为客户进行资产配置,以达到资产的保值、增值及传承。在此情况下,银行掌握了财富管理的核心竞争力。”郑毓栋表示。
郑毓栋自进入金融行业后,一直研究于私人银行和零售银行客户理财产品的策略和研发工作。他见证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成长、跌倒和转变,对银行“财富管理”体系也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
郑毓栋之所以认为银行掌握了财富管理的核心优势,在于两个方面:首先,银行与其他机构相比,对客户有更深刻的了解。
“产品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相对的合适。每个客户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风险偏好和产品需求大相径庭。资产怎么配,需要配多少,这基于对客户的深刻了解。而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都会与银行打交道。客户的刷卡明细可反映他们的消费习惯,房贷比例可反映负债情况,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信息资源。”郑毓栋指出。
其次,银行产品平台的开放性更强。郑毓栋继续补充到,无论是对于信托、基金、保险公司而言,他们所处的行业属性限制了其进行产品资源的优势互补。
郑毓栋为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他称如果A基金公司的债基表现优于股基,而B基金公司的股基表现却强于债基,最好的搭档是A公司的债基配B公司的股基。不过,同属竞争关系,A公司不可能建议客户购买B公司的同类型产品。保险、信托公司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银行则不同,他像一个百货公司,既是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渠道的拥有者。他能够将不同机构的优秀产品放上产品架,供客户挑选。
成功突围依赖优势升级
各大机构逐鹿财富管理纷纷出奇招,各类理财产品如井喷般发行,一些产品之间出现了替代型竞争关系。而随着竞争逐步进入白热化,业内人士指出,或会出现行业吞吃的现象。若想在本轮资管混战中厮杀到最后,这对各类机构的高管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听到记者提及“生存考验”一词,郑毓栋笑着解释道,虽然目前的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但他的工作本质依然不变。紧跟市场行情,加强产品创新仍是工作重心。但是,由于目前关注的行业范围有所扩大,需对其他资管机构的产品加深研究。从这个角度而言,郑毓栋的工作量较以前明显增多。
“以前,我主要考虑怎样做好产品研发,怎样提高产品的操作和投资能力,怎样紧跟市场行情调整产品的设计和投向。现在,除了完成银行本身的工作外,关注信托、券商、阳光私募等行业的动态,思考行业间产品的共性和差异化,也成了我工作中的一部分。”郑毓栋称。
不过,对这个已有多年财富管理经验的专家而言,唯有在竞争中才能迸发出更多的机遇。
郑毓栋告诉记者,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并未有效发挥自身优势,这会影响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在行业中的发展进程。从机构角度出发,虽然银行能够获取客户的资产情况,但理财经理与客户的交流过程中,并未有效利用这类信息资源,缺乏资产分散和长期投资配置的理念。投资策略以产品导向为主,注重短期的收益回报,仍然存在押宝当期叫好的产品的现象。这要求银行内部需加强理财经理的业务培训,同时提升其职业操守。
从产品角度出发,银行的全平台产品线,应该从繁杂无序的百货超市向精品商柜转型。银行不仅要做好自身理财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控制因市场风险带来的兑付风险。还需对代销产品的质量严格把关,做好尽职调查,了解其风险和收益是否匹配。有效识别“好苹果”和“坏苹果”,将最优质的苹果放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