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协同,从“物理相邻”到“化学融合”——青岛都市圈从“形聚”到“神合”
山东重工·潍柴动力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日前在青岛召开,吸引了全球超过140个国家、近3000名海外合作伙伴前来参会,这是山东重工集团及旗下潍柴动力自成立以来举办的展区规模最大、展品数量最多、参展客户范围最广的一次国际性盛会。
继先后落子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潍柴(青岛)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中心等百亿级产业项目后,这家区域乃至全球的龙头企业又一次“选择青岛”,宣示中国高端装备集群体系化出海的信心和决心。
以区域发展的视角来看,如此持续、深入的密集互动是正在成长的都市圈中龙头企业与中心城市坚定的“双向奔赴”,也是青岛都市圈产业协同日益深化的真实写照: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到海工装备,潍柴与青岛创新型产业体系的融合愈发深入;从智造基地、科创中心到面向全球的会客厅,青岛在这种以产业创新发展为核心的互动中承载的角色功能逐渐演变。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与区域发展模式向高质量转型的双重背景下,过去“单打独斗”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未来竞争的本质是都市圈乃至城市群综合实力的比拼。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的都市圈,其内部产业协同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对青岛都市圈而言,推动都市圈产业深度融合、重塑区域发展格局,实现从“形聚”到“神合”,已成为“十五五”期间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的议题。
“十五五”期间,青岛都市圈需要从更高维度、更系统性视角强化产业协同,持续提升中心城市高端服务功能、加速建圈强链条、创新协同发展机制,构建有机融合、共生共荣的都市圈现代产业生态。
升级中心城市功能——从高端服务到“价值赋能”
山东泽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泽普医疗”)是一家位于潍坊高密的康复医疗器械企业。几年前,泽普医疗洞察到AI技术与康复产业融合的发展前景,在康复大学所在的青岛高新区设立了以脑机接口、AI技术等前沿领域为方向的研发中心,并入驻了链接运营、保障、金融等全链条资源的青岛康复产业孵化器。
如今,这家泽普医疗旗下的康道(青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已经从康复产业孵化器“毕业”。公司打破国外垄断,自主研发下肢外骨骼步态训练系统,推出AI康复机器人、上下肢主被动运动康复机等高性能产品。目前,泽普医疗的产品已覆盖全国50%以上的康复机构,并出口27个国家。
行政有边界,但创新和产业没有边界。
作为青岛打造“中国康湾”的核心承载地,青岛高新区活跃的康复产业生态和康复产业孵化器所提供的科技服务,让泽普医疗选择青岛落地其产业升级的创新支点。这是企业走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自然选择,而这样的产业布局,恰恰契合了理想状态下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研发+制造”功能互补的产业协同格局。
推动各城市功能互补,强化产业分工协作、错位布局,是我国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目标之一。像青岛这样的都市圈中心城市,承担着辐射带动周边城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职能,是都市圈的“大脑”和“心脏”,其功能定位和发展能级直接决定了都市圈产业协同的层次与能级。
在全球产业加速重构期,中心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在于强化其高能级的服务功能,从而提升高端产业引领、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为整个都市圈产业赋能。
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圈的发展轨迹,反复印证了一个结论——中心城市往往是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地。中心城市蓬勃发展的总部经济、科技服务、研发设计、现代金融、法律服务、会展贸易、高端软件等生产性服务业,如同都市圈的“神经系统”,可以强化中心城市高端服务功能,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带动都市圈产业转型升级。
正是看重青岛所具备的中心城市高端服务功能,歌尔将全球研发中心落在青岛,不断拓展创新维度、放大业务版图,如今占据全球中高端虚拟现实头显出货量80%以上份额。青岛以歌尔为龙头落地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潍两地也以此为纽带联动推进虚拟现实科技示范工程,共建虚拟现实产业集群。
加速建圈强链壮群——从“物理相邻”到“化学融合”
产业协同的核心形态是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的都市圈,为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了更广阔空间,为产业集聚和升级创造着有利条件,正在成为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建圈强链壮群的重要载体。
依托青岛都市圈和胶东经济圈形成的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就是一个例证。这是一个龙头引领、链条齐备的产业集群。集群坐拥北海造船、中海油青岛海工、中集来福士等总装建造及配套规上企业200余家,汇集山东海运、中国船级社青岛分社、青岛海检集团等上下游企业超600家,形成了集研发设计、原材料、建造、配套、服务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在LNG模块、深海钻井平台等海工装备细分市场上份额领先。
身处同一个经济圈,青岛、烟台、威海地理相邻、资源禀赋相似,如何发挥各自所长、抢抓共赢机遇、避免同质化竞争是破题都市圈产业协同的关键。
在这张覆盖胶东半岛的产业图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产业协同的发展轨迹——青岛除海工装备外,具备散货船和矿砂船建造优势,并逐步拓展到集装箱船、油船等高附加值船型;烟台是全球四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之一;威海形成了高端客滚船、远洋渔船及游艇等特色产品集聚区——三市初步形成“主业突出、功能互补”的格局,释放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放大和倍增效应。
“十五五”期间,青岛都市圈要想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就需要打造更多像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这样的跨区域产业集群。
在成都都市圈,成德眉资四市联合编制了一张《成都都市圈重点产业产业链全景图》,绘制了涵盖新型显示、轨道交通、航空装备等9条产业链在内的全景图,推动构建“相互依托、相互借力、相互融合”的产业链条。
打开青岛都市圈的产业地图就会发现,不只是海工装备,青岛都市圈城市在多个产业上都具备协同发展的基础:新能源汽车在青岛和烟台已分别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青岛和潍坊同为“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示范城市;在山东的商业航天产业规划中,青岛和烟台都被委以重任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青岛都市圈也在利用毗邻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着力构建合作机制,推动海阳、莱阳与即墨签约共建海洋产业联动区,平度、昌邑、莱州签约共建绿色化工联动区,海阳、乳山签约共建新能源产业联动区,推动从交界处变为“协作带”。
未来,青岛都市圈要通过“建圈、成链、集群”,绘制更为清晰的“都市圈产业生态图谱”,动态分析各城市的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创新资源和配套能力,在此基础上梳理并补齐产业链的薄弱和缺失环节,推动企业间形成紧密的上下游合作关系,并通过企业、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产生强大的规模效应、知识外溢和协同效应,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将产业关联从地理上的“物理相邻”升级为价值链上的“化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从“要素叠加”到“系统重构”
创新是产业协同的核心驱动力。然而,创新要素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必然产生协同效应。这就需要构建更加顺畅的创新机制,让知识、技术、人才、资本在都市圈内顺畅循环,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系统重构。
作为都市圈创新资源更为集中的核心载体,中心城市是都市圈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其肩负的责任不仅是自身产业的研发突破,同时也是都市圈原始创新的“输出端”和未来产业的“孵化器”。在青岛最具“硬实力”的海洋科研领域,通过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都市圈城市进行产学研合作,已实现三奇海洋功能食品等项目在日照落地。
面向未来,海洋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是青岛发挥区域创新策源功能的底气。青岛都市圈要在海洋经济领域实现突破领航,就要依托高能级科研平台,联合都市圈城市开展科技攻关,共建海洋技术交易市场,提升成果转化效率,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作为都市圈链接全球的网络枢纽,青岛坐拥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这为整个都市圈的产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更通达便利的通道、更开放包容的环境。开放的门户枢纽功能,也为青岛作为中心城市、联动周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提供了有利条件。
也正因如此,与上合示范区毗邻的潍坊高密抢抓开放机遇,搭建上合示范区联动创新区、上合国际枢纽港高密港区等跨区域载体。青岛自贸片区联动日照打造省级信用园区成功在潍坊滨海经开区复制推广青岛港启运港退税政策,在日照综保区复制“企业简易注销”审批服务模式。面向“十五五”,青岛要进一步向都市圈辐射高能级开放平台功能,将更多制度型开放的成果向都市圈内其他城市复制推广,降低整个区域对接国际市场的制度成本,高效配置来自全球的创新要素。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消弭时空距离。目前,青岛都市圈搭建了多个线上平台——海尔卡奥斯面向都市圈布局垂直行业平台18个,赋能潍坊企业获省“工赋百景”奖励,助力日照打造工业互联网小镇;青岛“链万企”平台链接潍坊铸造、烟台海装、日照钢构等10多个行业平台,促成合作200余项;“半岛科创联盟”推动科研供需对接,推送有效成果3300多项。建好了平台,更需要形成有效的创新赋能机制,提升要素配置的能力。
“十五五”时期的都市圈产业协同,将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它要求中心城市完成从资源虹吸到要素配置的角色蜕变,通过功能提升实现价值引领;它要求产业布局从“散点”到“网络”的格局重塑,通过建圈成链集群构建强大生态;它更要求创新体系从“孤岛”到“雨林”的机制革命,通过协同创新机制激发内生动力,让更多事关产业协同的变革,在青岛都市圈这片热土,继续发生。(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