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App加速“瘦身”,正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的又一例证。
手机桌面“躺着”好几家银行的App,查询信用卡账单的时候却不知道要打开哪个;想买理财产品得在直销银行App和手机银行App间反复切换,关键功能藏在层层菜单里仿佛“捉迷藏”——这是当下不少用户在使用银行App时的真实窘境。
就此,多家银行于近期密集推进银行App“瘦身”,陆续关停独立运营的信用卡App、直销银行App等,这一行业动向,迅速引发市场热议。
北京银行近日公告显示,其直销银行App及网站将于2025年11月12日终止服务,相关功能已整体迁移至“京彩生活”手机银行。
中国银行9月28日启动“缤纷生活”App功能迁移,成为首家关停独立信用卡App的国有大行。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已有至少8家银行完成信用卡App整合。
近年来,银行App普遍面临着“流量尴尬”。艾瑞咨询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手机银行App流量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至2025年间,我国手机银行App用户黏性明显下滑,用户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从4.93分钟跌至2.70分钟,单机单日使用次数从4.54次降至2.86次。
对银行而言,App“瘦身”乃大势所趋。
一方面,去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的通知》强调,金融机构应当加强移动应用统筹管理,建立移动应用台账,完善准入退出机制,统筹各部门及各分支机构的移动应用建设规划,合理控制移动应用数量。对用户活跃度低、体验差、功能冗余、安全合规风险隐患大的移动应用及时进行优化整合或终止运营。
另一方面,目前各银行App功能虽覆盖了理财、支付、信用卡、直销银行等不同业务场景,但仍存在不少功能性“缺陷”:客户使用体验不便捷、不流畅;办理一笔业务需在多个应用间切换,“碎片化”操作导致客户体验下降,影响了客户使用意愿。
实际上,这场银行App的“瘦身潮”绝非简单的功能裁撤,而是银行直面用户痛点、重构服务生态的战略抉择,更标志着银行数字化战略的根本转向,即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升的必然跨越。
过去,金融机构的数字化多停留在线上化层面,追求功能覆盖的广度。如今,随着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数字化转型更强调精细化,聚焦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的提升。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进一步渗透,银行App或将实现更精准的功能定制与更智能的服务推送,成为银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