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指收盘站上4000点。新华社发
10月29日,指数放量普涨,上证指数站稳4000点、再创10年新高。三市共成交2.29万亿元,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200多亿元;共有2672股收涨。沪指涨0.7%,深成指涨1.95%,创业板指涨2.93%。就在前一天,上证指数曾在盘中突破4000点整数大关,但午后市场回调导致沪指收报3988.22点,4000点得而复失,但这场耗时超一年的慢牛上涨已引发市场对行情持续性的广泛热议。从2024年9月的阶段低点起步,沪指历时13个月完成从3000点到4000点的跨越,与2007年、2015年仅用3—4个月的急涨行情形成鲜明对比,其背后的驱动逻辑与市场结构已发生改变。
“科技牛”特征凸显
回顾A股历史上两次沪指跨越3000—4000点的行情,传统行业始终是核心推动力。具体来看,2007年行情中,房地产、煤炭、有色金属等周期板块成为核心引擎,房地产板块在2007年5月9日—8月9日期间涨幅高达71.27%,煤炭、有色金属同期涨幅也分别达到51.14%、48.38%,地产链的爆发成为当时成长方向的典型特征。
2015年行情则呈现多元分化,银行板块阶段性发力,传媒、食品饮料等大消费领域表现活跃,传媒板块在2015年4月8日—5月8日期间涨幅达19.55%,食品饮料同期涨幅10.45%,白酒代表的大消费成为彼时成长主线。据Wind(万得)数据统计,2014—2015年的上涨周期中,工业、金融、可选消费和材料行业合计贡献了845点涨幅,占总涨幅的84.5%,而信息技术行业仅贡献87点。
但本轮上涨彻底颠覆了这一格局。Wind数据显示,信息技术行业以455点的贡献额成为第一驱动力,工业、材料和金融行业的贡献均未超过150点。这一转变源于A股成分股结构的变革,2015年时,沪指成分股中信息技术行业仅75家,权重占比仅4.3%;到2025年,该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增至391家,权重占比大幅提升至16.8%,10年间数量增长超4倍。
科技龙头企业的市值爆发成为关键推手。2024年9月至今,工业富联市值增长超1万亿元,寒武纪、中芯国际市值分别增长5520亿元、5340亿元,接近工商银行的市值增幅;海光信息市值增长3952亿元,超过中国银行同期增幅。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7月11日至10月27日期间,银行指数累计下跌7.97%,但沪指仍实现13.87%的上涨,标志着A股已摆脱对金融股的依赖,“科技牛”特征日益凸显。东吴证券丁文韬指出,中国重要科技成果井喷带动资产重估,叠加新“国九条”等制度改革红利,构成了本轮行情的核心驱动。
发展趋势乐观
沪指突破4000点之后,投资者最关注的焦点话题是,A股本轮上涨趋势能否持续?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4000点的突破绝非行情终点,反而标志着牛市新起点。他认为,本轮牛市靠政策和资金双重推动,一方面“十五五”规划力推新型生产力,科技股引领市场;另一方面居民储蓄正加速流向股市,加上美联储降息预期,资金供给充足。更关键的是,当前沪深300等主要指数估值比2015年高点低不少,部分指数还在历史平均水平,说明市场仍处于牛市上半场。
招商证券策略团队认为,市场仍在2024年9月开启的牛市第二阶段,后续会延续震荡上行的慢节奏走势。虽然不会天天上涨,但增量资金持续平稳流入,公募私募融资余额都在增加,让市场风格更均衡。他们建议关注AI算力、固态电池、商业航天等新兴赛道,这些领域渗透率仍在提升,成长空间可观。
投资策略方面,机构普遍建议轻指数、重个股。中国银河证券建议关注啤酒、畜牧养殖、白色家电等估值低位且业绩稳健的消费板块;中信证券建议,除了热门科技股,有色金属、新能源等估值合理的板块,以及消费、地产等可能受益于政策的个股,都有布局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与2015年不同,如今A股总市值已突破107万亿元,是10年前的两倍多,且科技板块成为行情主力,通信、电子行业涨幅领先。机构普遍提醒,本轮牛市是慢牛、长牛,投资者无需追涨杀跌,聚焦业绩优良的优质标的更稳妥。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于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