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联合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编制的《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 (2025)》在深圳正式发布。该报告基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对全球60个代表性海洋城市进行系统评估,结果显示,青岛以突出的科技创新优势位列全球第16位,跻身第二梯队,与深圳、上海共同构成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的核心引领力量。
青岛两项核心指标领跑全球
值得关注的是,亚太城市在全球竞争中集体崛起,在第二、三梯队中占据显著份额。上海、香港跻身全球前十,深圳位列第11位,青岛以第16名的成绩紧随其后,中国城市凭借在科技创新与经贸活力领域的突破,成为全球海洋经济版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报告主编、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教授指出:“海洋城市的真正竞争力不在于码头长度或船舶吨位,而在于‘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的三重优势构建能力。”
作为中国北部海洋经济圈的核心引领者,青岛的竞争力核心集中体现于科技创新维度。报告显示,青岛在该维度排名全球第八,其涉海科研实力呈现“双第一”优势:拥有全国约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数量居全国首位;2024年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涉海论文达2202篇,占全球60个样本城市总量的近十分之一,高居全球第一。
这种科研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产业动能。青岛已形成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集群,其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地位不断巩固。报告将青岛定义为“科技引领型海洋城市”代表,与上海(航运枢纽型)、厦门(生态示范型)、宁波至舟山(文化融合型)共同构成中国海洋城市的多元化发展样本。
三大经济圈协同发展
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格局:以上海为核心的东部经济圈、以深圳为核心的南部经济圈、以青岛为核心的北部经济圈,三者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矩阵。其中上海经贸活力全球第二,港口吞吐量连续领跑世界;深圳科技创新全球第四,在海洋电子信息、水下机器人等领域具备硬核实力;青岛则以科教资源为支点,为北方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对于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报告给出“四维提升路径”: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化全球治理参与度、创新绿色低碳模式。这一路径与青岛正在推进的海洋强市战略高度契合,青岛正加速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同时布局海洋AI、蓝碳经济等新兴领域,抢占未来竞争新赛道。在此背景下,青岛已开始布局相关领域,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等科研力量推进深海开发技术攻关,同时探索近海养殖与蓝碳经济融合发展模式。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于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