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间,获批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适度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等多项“国字号”试点,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3万亿元,全国私募基金投资青岛项目1351个
开栏的话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意义重大。
本报今起推出“走在前挑大梁打头阵当先锋决战决胜‘十四五’”专栏,报道五年来青岛各领域各部门各单位锚定“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干字当头、攻坚克难,确保圆满完成目标任务、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生动实践。
9月25日,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在英国伦敦和青岛同时发布“第3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38)”。
在本期纳入榜单的全球120个金融中心综合排名中,青岛位居第35位,连续第18次上榜全球金融中心前50。中国内地共有12个金融中心进入指数榜单,除排名第35位的青岛外,前50还包括排名全球第8位的上海、排名第9位的深圳、排名第22位的北京、排名第33位的广州和排名第38位的成都。
这份榜单每年3月和9月分别更新一次,被誉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晴雨表”,受到金融界广泛关注。
紧跟上海、深圳、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青岛金融中心的这一排名,正是“十四五”以来的五年间,青岛金融业不断夯实开放“底色”,“朋友圈”不断扩容,发展向“上”、服务向“实”向“新”,加速进阶的最佳印证。
青岛的“加分项”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关系城市要素集聚力、产业支撑力、创新驱动力的提升。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不仅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更是全球经济格局变迁的缩影。
这份榜单上,青岛金融业的加分项是什么?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国宏介绍,与前期相比,本期榜单中青岛评分呈逐步上升态势,专项特征指标排名整体优于综合竞争力排名。从问卷调查数量及不同区域受访者评价情况来看,给青岛较高评分的受访者主要来自亚太和北美。
榜单提出,影响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因素主要包括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和声誉等。在这些维度中,青岛“基础设施”项较上期前进了4位,居全球第25位;“声誉”项前进了1位,居全球第30位。
当我们把目光放到“十四五”以来的五年间,会发现青岛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一直位居全球前50。这得益于城市开放能级的不断跃迁,也与金融业规模与实力的增强密不可分。
五年间,作为开放政策最集中的城市之一,青岛凭借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金融开放等领域大胆的先行先试,多次荣获世界银行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称号。
目前青岛共有外资银行分行16家,机构数量位居全国第六,已成为全国外资银行集聚度高、开放氛围浓厚的城市之一。截至8月末,青岛辖内外资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55亿元,各项业务保持良好态势。
“十四五”以来的五年,金融业规模与实力的连续攀升是青岛位列全球金融中心前50的重要“基石”。
五年来,青岛本外币存款、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均突破3万亿元大关。其中,本外币存款规模连续跨越十个千亿级台阶,截至2025年6月末,存款余额达到30116.8亿元,较2020年末增加9609.7亿元;本外币贷款规模连续跨越十二个千亿级台阶,余额达到33432.9亿元,较2020年末增加12368.1亿元,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金融业自身的发展质量也在不断提升。2025年上半年,青岛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89.5亿元,占GDP比重5.7%;实现税收106.9亿元,占全部税收比重十分之一。青岛创业投资产业集群也成功跻身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
精彩书写“五篇大文章”
金融规模与实力提升的背后,是青岛银行机构加力谋篇布局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让实体经济得到精准赋能的恒心与恒志。
青岛银行机构不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广度、精度;持续完善绿色金融长效发展机制,为绿色青岛输入更多金融“氧分”;深入践行“金融为民”,大行普惠之道,扎根于民,润泽小微企业,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普惠金融“普”的覆盖面更广、“惠”的可得性更高;延伸适老化金融服务内涵,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为老年群体提供更有质量、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以数智为翼,深化数字金融转型,积极探索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实践应用,着力打造完备的金融科技支撑与创新体系,不断赋能数字青岛建设。
截至6月末,青岛辖区科技贷款余额5754亿元,较年初增长9.7%,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青岛绿色贷款余额已达5879.08亿元,较年初增长15.34%,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普惠金融方面,2022年至2025年青岛连续四次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养老金融持续扩容,截至6月末,青岛累计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超231万户。
数字金融加速创新迭代,通过数字化,金融服务嵌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产业”等多类场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
青岛还做深做实金企对接。从2021年开始,青岛就开始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荐制造业“白名单”企业,为企业提供精准化、差别化融资服务。“金融助航行动”“金融引航行动”“走万企 提信心 优服务”“金融问诊”等特色产融对接活动也在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城市发展深度赋能。
积极抢抓政策红利,获批多项“国字号”试点,让政策“暖意”转变为发展新动能,也成为青岛银行机构近五年来的鲜明特质。
青岛获批国家首批养老理财产品、首批特定养老储蓄、首批商业养老金及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成为中国北方唯一集合了以上四项试点的城市;获批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完成全省首笔AIC基金实质性投资,全市首只AIC创业投资基金成功落地。
3月,金融监管总局宣布在全国18个城市组织开展适度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试点工作,青岛成为试点城市之一。
截至8月末,青岛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累计授信50.23亿元,完成放款39.88亿元,为科技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提升行业集中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逐浪“耐心资本”
五年间,致力于加速创投风投资源集聚,打造“耐心资本”矩阵,也是青岛金融的一大亮色。
“我们计划进行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融资规模约为2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大模型基建平台和算力中心建设、大模型生态搭建等。”山东极视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副总裁徐雷近日在相关会议上发布了最新融资计划。该企业完成了招商局、海尔、山东港口等多轮产业融资,开创了AI视觉算法商城,商城已上架1500余种算法,覆盖超过100多个行业领域的应用场景,是国内为数不多实现盈利的人工智能企业。
借力于“耐心资本”快速成长,极视角并不是个案。
截至7月末,青岛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管理规模分别是2018年末的1.5、5.7和3.3倍,在全国排名分别上升3、10、8个位次。
创投风投引来资本活水,投出了科捷智能、科凯电子等优质上市和拟上市公司,助力行业冠军国数科技、核心互联等完成数亿元融资。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私募基金投资青岛项目1351个,在投本金922亿元。
借助于创投风投的带动,青岛资本市场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截至今年8月,青岛境内外上市公司共84家,总市值超9400亿元,1家企业过会待发、10家企业在交易所待审,22家企业在青岛证监局辅导备案,68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青岛还用更多“耐心资本”助推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设立基金,构建“一产业一基金”体系。目前已为每条产业链精准匹配一组可对外投资的产业基金,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可投基金规模超200亿元。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