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岛市加快推进“中国康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发布。锚定青岛“中国康湾”产业核心承载区与创新策源先导区,青岛高新区正以强劲势头,在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领域全速前进。依托康复大学等高能级平台,聚焦细分赛道突破,加强政策与产业协同,这里已汇聚全市三分之一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市场主体,一座以康养为特色的产业新城正在胶州湾北岸迅速崛起。
技术突破:从“跟跑”迈向“领跑”
在康道(青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中,一款步态机器人——KD9下肢外骨骼步态训练系统格外引人注目。这款由企业自主研发的高端康复设备,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帮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以接近正常人的步态进行训练,而其价格仅为同类进口产品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全球仅有三四家企业掌握该技术,2019年之前完全依赖从瑞士进口。如今,我们的产品已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康道医疗总经理吴昶霖语气中充满自豪。
创新动能不仅限于康复器械。康立泰生物医药(青岛)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1.1类新药“白介素-12”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有望为癌症治疗开辟新路径。公司注册申报部总监丁会芹介绍:“与放化疗不同,白介素-12几乎没有副作用,还能促进血象恢复,价格远低于NK疗法和T细胞疗法,更具可及性。”该药物预计2027年上市,将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628家,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126家,拥有67个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类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钰仁医疗研发的首套国产双通道新型微创脊柱手术设备,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系列技术突破,标志着“高新智造”正从跟跑向领跑跨越。
集群发展:千企汇聚,打造产业高地
“无论是基础设施、公共技术平台、集中污水危废处理系统,还是安全生产管理,我们都能为企业提供完备的软硬件支持。”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总经理钟松表示。作为高新区医疗产业的重要载体,该园区已吸引众多检验检测、医疗器械等领域企业入驻,形成“拎包入住”式的便利环境。
这样的产业生态并非偶然。近年来,青岛高新区连续推出医疗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政策,以“1+2+1”现代产业体系为框架,精准布局生物创新药、罕见病药物、体外诊断、先进治疗设备、康复医疗五大细分赛道。目前,青岛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已落户企业1000余家,其中“四上”企业54家,市级链主企业2家,占全市总量的一半,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增强。
产业链的完善,离不开“链主”企业的带动。阿斯利康、海尔大健康等龙头企业在此扎根,通过技术辐射与资源共享,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我们正发挥链主引领作用,与3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合作,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海尔生物医疗数智样本安全产业总监张扬介绍。这种“龙头+配套”模式,持续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校地联动:绘就“中国康湾”新蓝图
“我们计划与康复大学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深化招才引智和产学研对接。”青岛高新区管委投资促进部高级招商总监孔令营道出了区域发展的核心策略。作为“中国康湾”建设的重要支撑,康复大学与青岛高新区的紧密联动,正释放出强大动能。
依托康复大学的学科优势,多个高能级平台加速落地,包括山东省神经康复重点实验室、青岛市肺癌防治康复重点实验室等,持续推进康复医疗器械的国产化与智能化进程。围绕康复大学构建的康复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已链接30余家高校院所、领军企业及医疗机构资源。同时,位于高新区的康复产业孵化器开园三年来,已成功孵化90余家康复科技企业,校地协同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从单一企业到产业集群,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成熟,青岛高新区以“实体立区、产业强区”为坚定信念,稳步朝着“中国康湾”产业核心承载区和创新策源先导区的目标迈进。在胶州湾北岸,一座以康养为特色、以创新为内核的产业新城,正在谱写医疗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栾丕炜通讯员肖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