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是城市经济的“晴雨表”,透过中报看青岛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的真实图景。
截至8月30日,青岛辖区境内64家上市公司悉数披露2025年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64家境内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达20667.28亿元,同比增长8.59%。实现营业收入3323.13亿元,同比增长6.16%;实现归母净利润309.27亿元,同比增长6.77%。
其中,38家公司实现营收同比增长,35家公司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
海尔智家是青岛上市公司中的营收和盈利双料冠军;*ST荣控和海泰科分别摘得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的单项冠军;两家地方法人银行的资产规模占总资产规模的六成。
银行“双子星”领跑,16家企业资产破百亿
青岛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呈现“银行领跑、制造业跟进”的格局。
青岛银行和青岛农商银行作为金融主力,资产规模遥遥领先。海尔智家、青岛港和青岛啤酒则位居非银上市公司资产前三甲。
截至二季度末,青岛银行资产总额7430.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69%。青岛农商银行资产总额达到5052.4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6%,两家地方法人银行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同时,青岛两大上市银行业绩稳中有进,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保持了盈利能力的稳定增长。
青岛银行稳步扩大业务规模,纵深推进降本增效,营收增长快于营业支出,带动利润较快增长,实现净利润31.52亿元,同比增长16.25%。
青岛农商银行信贷规模稳步增长,加强成本管控,持续压降负债成本,实现净利润21.34亿元,同比增长5.22%。
16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突破百亿元大关,虽然数量较去年有所下降,但仍反映出头部企业强大的资本积累能力。资产规模的增长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38家公司正增长,海尔智家营收1500亿
上半年,青岛38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正增长。
海尔智家以1564.94亿元的营收规模遥遥领先,成为青岛上市公司中当之无愧的龙头。海信视像、青岛啤酒和赛轮轮胎营收均突破百亿元大关,构成青岛制造的中坚力量。
凭借“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发力以及对海外市场的深度开拓,海尔、海信两大家电巨头表现出坚强的发展韧性,发挥智能家电产业优势带动作用,拉动青岛经济稳定发展。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海尔智家营收1564.94亿元,同比增长10.22%,净利润120.33亿元,同比增长15.6%。
公司旗下卡萨帝品牌持续领跑高端市场,1.5万元以上价位段冰箱份额占比超50%,海外业务同样表现亮眼,南亚、东南亚、中东非地区分别增长32.47%、18.29%、65.42%。
上半年海信视像营收272.31亿元,同比增长6.95%,净利润10.56亿元,同比增长26.63%,净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
半年报显示,公司积极布局AI/AR智能终端产品,开发支持智能场景感知的AI智能耳机及轻量化AI眼镜,并联合福耀科技大学加快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
*ST荣控以761.04%的惊人增速位居营收增幅榜首,青达环保、盘古智能紧随其后,显示出新动能正在加速培育。
八成公司盈利,海尔智家净利润超120亿
2025年上半年,青岛53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盈利面达到82.8%。
其中,海尔智家实现归母净利润120.33亿元,同比增长15.6%,相当于为青岛上市公司贡献了超三分之一的利润。青岛啤酒和青岛银行分列净利润第二、三位,成为重要盈利支柱。
从增长势头看,35家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海泰科以383.49%的增速高居榜首,青达环保、海联金汇紧随其后,显示出强劲的业绩弹性。
海泰科实现营收3.86亿元,同比增长24.86%,净利润0.36亿元,激增383.49%。公司增长动力来自汽车零部件业务在手订单充沛,以及PEEK改性材料研发突破,成功为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配套开发。
青达环保实现营收11.86亿元,同比增长130.76%,净利润1.08亿元,大幅增长351.78%。业绩高增长主要源于新能源业务快速扩张及传统节能环保设备需求提升。
海联金汇实现营收1.24亿元,同比增长134.75%,公司通过业务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在高端制造领域取得突破,提升了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透过半年报可以看到,青岛上市公司中,以海尔智家、海信视像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巨头通过智能化、品牌化与全球化持续巩固发展优势;而海泰科、青达环保、海联金汇等新兴企业则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快速增长。
近几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绿色能源、高端制造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成为青岛产业布局重点。这些产业中的上市公司代表了青岛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它们正在通过技术突破和全球化布局,不断提升盈利能力,成为推动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