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正文

首破1300亿!“拐点”来了,青岛“钱袋子”重回快增通道!

2022-01-04 07:23 来源:青报观象山
分享到:

辛苦一年,收成几何,需要好好盘点盘点。

2022的第一个凌晨,青岛市财政局发布重磅数据:2021年,青岛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68亿元,增长9.1%。

这是青岛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300亿元。

一边是疫情的不利影响,一边是国内外复杂局势的挑战,青岛的“钱袋子”在逆境中跨上新台阶,实属不易。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结果。从根本上说,青岛财政收入逆势走出的昂扬曲线,正是城市奋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调整产业结构的回报。

曾经,由于错过了几波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口,青岛面临着产业层次不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降低等“成长的烦恼”。近几年,痛定思痛,青岛毅然决然走上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之路,着力重塑产业竞争力。

其间难免要承受去产能、经济增速下滑的阵痛,与之相伴的还有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所幸,青岛顶住压力,坚持大规模减税降费,以此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达到“放水养鱼”的目的。

今天看,一切都是值得的。

近四年来,新旧动能转换从初见成效向突破迈进,深刻影响着青岛经济结构。反映在财政数据上,就是收入数量起来了,质量也明显提升。据统计,2021年青岛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74.3%,较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呈现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稳中向好的态势。

与此同时,青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和杠杆作用,斥“重金”壮大财力、改善民生、帮扶企业、改革增效,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有力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01、这是一个重要“拐点”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在每个城市的财政总收入中,最重要的就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它可以理解为在上缴给国家或省里后,地方实际自留的、可以动用的财力,经常被称为地方财政收入。换言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衡量城市“钱袋子”丰盈与否的关键指标,其体量和增速常被视作观察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窗口。

过去10年间,青岛“钱袋子”的增速呈先高后低的走势。

2012年至2016年,青岛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以每年百亿的“步幅”实现了进阶式跨越:2012年670.18亿元;2013年788.93亿元;2014年895.24亿元;2015年更是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了1006.32亿元;2016年完成1100亿元,增长10.3%。

此后两年,增速开始放缓。不过青岛仍用两年时间迈上了另一个百亿大关。

2017年,青岛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57.1亿元,增长7.1%;2018年,完成1231.9亿元,增长6.5%。2019年和2020年增速放缓至0.8%、1%。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能否开好头、起好步。年初,青岛针对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定下了全年6%的增长目标。但受疫情和外部环境影响,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

此番交出这样的亮眼数据,无论是量的突破,还是质的提升,都令人欣喜。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主体,来源广泛,包括但不仅限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非税收入,包括教育费附加等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

通常,地方财政收入内税收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城市财政收入质量的重要指标。税收收入占比越高,一定程度上代表地方经济和企业的活力越强;非税收入过高,会增加企业和民众的负担。

2021年,青岛税收收入完成1017亿元,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为74.3%,较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升。

此番表现,可以看成是青岛财政收入的一个“拐点”,一个较快增长通道已经形成。

02、经济持续向好的“映射”

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2020年,在GDP排位赛中,青岛顶住压力奋力奔跑,反超无锡实现进位争先的同时,进一步缩小与宁波的差距、拉大对郑州的优势。

2021年,青岛再接再厉,生产总值首次在前三季度突破万亿,达到10310.36亿元,全国第13位、山东龙头、北方第三城的地位愈发牢固,呈现出“争先进位”的良好态势。这是青岛财政收入实现高速增长的大前提。

地区财政收入规模多少,除了跟GDP规模有关,还跟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正相关。比如,有些投资能拉动GDP,但只有当这些投资产生效益,企业有盈利,才能形成财政收入。因此,城市对于产业方向、产业层级的选择决定了当下乃至未来数年的财政收入水平。

过去数年,青岛因为没有及时抓住消费市场和整体产业转移的机遇,也没有跟上几波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产业更新蝶变放缓,导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逐渐老化,竞争力趋弱。

2018年,青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迈上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之旅。打破路径依赖,转变发展方式,青岛主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改善需求结构,甩掉大量低端产能,加大高端制造业、“四新”经济的投资力度,努力让优质资源向高端产业和项目集中。

经过近4年的努力,成效初显。青岛市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青岛新经济增加值3286.7亿元,同比增长17.8%,占GDP比重31.9%;“十强”产业增加值6061.0亿元,同比增长17.3%,占GDP比重58.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606.5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全市GDP比重5.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53.9亿元,同比增长20.8%,占GDP比重3.4%。

这些数据表明,青岛的产业结构正在全面优化,新动能快速蓄积,为财政收入持续稳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城市必然要承受经济增速下滑的阵痛。但青岛保持定力,坚持大规模减税,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

在前两年新增减税降费620亿元基础上,2021年1-11月,青岛再新增减税降费108.3亿元。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120亿元以上。其中:鼓励科技创新,落实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减免企业所得税34.5亿元;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落实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业减免增值税12.7亿元,落实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政策减免9.8亿元,为26.1万户参保单位减免工伤保险、失业保险9.6亿元……

效果持续显现。2021年前10个月,青岛市场主体数量增长15%,达到193万户,创业密度跃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

03、建好“蓄水池”,发挥好引导作用

更多的增收因素正在加快蓄积。

持续全年的“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使得大批项目加快落地。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青岛开工在建项目数量达到6169个,同比增加486个,完成投资增长10.9%,两年平均增速6.3%,均高于全国、全省。

奇瑞青岛基地、京东方等重大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歌尔、美锦氢能、海湾化学聚苯乙烯等项目加快建设,富士康封测项目投产,北汽制造厂生产基地项目试生产,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项目年底投产……

前三季度,青岛“四新”经济项目总数已超过3600个,投资同比增长14.2%;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4.4%、19.4%和30%。

抓大项目就是抓产业,谋产业就是谋未来。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质量。这些项目蓄积着推动青岛产业的未来,也将扛起财政收入增长的重任。

一般来说,从国家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财政收入越丰盈。同时,财政收入越高,政府调动资源、配置资源的能力就越强,对城市经济和建设运行、改善老百姓生活等更有利。

因而,除了财政收入规模和质量的提升空间,我们还应对青岛财政收入的效用和价值给予更高的期待,让财政资金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城市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尤其一些战略性项目、公益性大项目,主要依靠财政资金。青岛的城市发展要想取得更大进步,就要用好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多维度壮大财政资金池,提高使用效率,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2021年,青岛争取债券额度逆势增长6.5%,达到510亿元,重点支持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及民生领域220个项目建设,拉动项目投资4000亿元以上,有效发挥了“项目落地年”中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

同时,政府引导基金以156亿元的认缴出资,撬动社会资本设立基金116支,管理基金规模1248亿元,财政资金放大8倍以上,直接投资项目780个,其中引进项目150个,成为青岛市双招双引、项目落地的有力引擎。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迈入2022,开好局、起好步,在2021多收了“三五斗”的青岛,有了更多筑梦未来的确定性。撸起袖子加油干,青岛的“钱袋子”还会越来越鼓。

作者 |长亭 策划 |沈默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