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全球市场再度迎来黑色星期一,亚太、欧洲市场集体大跌,韩国、印度、泰国、新西兰等多国股市盘中触及熔断,被迫暂停交易。A股沪深两市也跟随走低,沪指再次失守2700点。
纵观全球市场本轮调整,新冠疫情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3月12日,美股为首的12个国家股市,在一天内先后熔断,美股更是上演十天四熔断,一个月内累计跌幅超过34%。面对海外疫情和金融风险的冲击,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能否保持稳健,备受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一份最新研究认为:中国金融市场有“三稳”和“四强”支撑,将显示出自身韧性。
这份报告是这样分析的:作为全球130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恢复经济,取得了“战疫”和防海外风险的“三稳”:
一是金融市场稳定。
经过多年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金融结构得到持续优化。上市公司质量提升,与金融机构杠杆率都在下降。证监会李超副主席表示,股市压降了市场杠杆的水平,当前杠杆资金总量与2015年高峰时相比下降了80%,股票高比例质押上市公司数量下降了1/3,A股估值较低,上证综指市盈率不到12倍,比现在的美股还低很多。面对此轮美欧股市近40%的暴跌冲击,中国股市抗风险能力更强。
二是价格基本平稳。
1-2月我国CPI上涨5.3%,除季节性因素叠加新冠疫情之外,表现在CPI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1-2月食品和非食品分别上涨了20%以上和1%左右,而食品上涨主要是猪肉和鲜菜价格的上涨拉动。如果拿掉猪肉和能源,1-2月份核心CPI仅上涨1.5%和1%。而PPI的低位徘徊也有助于抑制通胀,伴随猪肉供给的增加和鲜菜价格回落,能源价格大幅下滑,CPI上涨动能不足,物价总体可控。
三是经济增长稳健。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结构和总量保持稳健,98%以上的上市公司都已复工复产,中国经济增速会保持在合理区间。
展望未来,中国具备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四强”红利:
一是政策红利。
四部委针对疫情冲击,第一时间出台政策稳定金融市场,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央行不仅两次降准,释放2万亿的流动性来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而且使用普惠性和结构性政策性工具,专门针对疫情出台了3000亿元的专项再贷款,提供了5000亿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息、3500亿政策性金融贷款。未到期的MLF和TMLF分别达4.2万亿和8000多亿元。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1200亿财政资金支持战疫,减税降费减免缓企业社保负担、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今年已发行7500亿元企业债,是去年2倍多,解决众多企业的燃眉之急。
二是增长红利。
新冠疫情期间,很多人网上买菜、网上办公、网上学习的好习惯已养成,这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培养了良好的市场基础,而我国数字经济与美国相比还有20多个百分点的差距,我国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20多个百分点的潜力,城镇化率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在20多个百分点,而这三个20%都代表了中国经济巨大的增长潜能。
三是改革红利。
直接融资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有50个百分点的巨大增长潜力。2019年推出的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新《证券法》的实施、创业板改革的推进,都有助于从市场化、法制化上大力推动直接融资发展,完善资本市场。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表示: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和健康的机构投资者。目前,保险资金运用资金18.8万亿元,投资股票和基金达2万亿元,占保险资金余额的10.8%。保险资金市场化改革将不断深化,允许偿付能力充足率较高的、资产匹配度较好的保险公司,适度提高权益类资产投资比重,突破30%上限。
四是开放红利。
今年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大开放的一年,在投资方面完全放开外资股比限制。在海外资本市场一片狼藉之时,大量金融机构希望进入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还体现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上。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上有超过113个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可用全球海外仓直接发货,实现中国国内与海外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点对点的链接和互联互通。
这份研究报告结论认为:综合来看,尽管我国面临海外疫情肆虐和金融风险冲击,但我国抗风险能力强,政策工具储备充足,中国依然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发动机。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将与各国共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携手走出危机。
来源:央视财经
责任编辑:李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