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银行业风险防控水平以及下一步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备受关注。
银保监会最新发布的2019年四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到去年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6%,且利润基本稳定,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行业专家普遍认为,经济的长期向好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健康肌体,虽然疫情可能导致银行业不良率的小幅上升,但整体影响可控。兴业研究宏观分析师陈昊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稳定,有利于开展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他同时提醒,需关注个别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警惕潜在风险。
在此次疫情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住宿、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疫情的冲击。总的来看,随着小微企业等实体企业经营效益的下滑,短期内或将对银行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不良率的上升、盈利水平的下降,但影响整体可控。
2019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4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6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6%,与上季末持平,信贷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另外,从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角度来看,银行业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可以应对当前疫情所带来的风险。
从受疫情影响行业的信贷资产占比来看,对全盘数据的连带效应也有限。对此,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2019年普惠性小微企业的贷款不良率为3.22%,比2018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疫情对小微企业造成一定影响,但总量不会太大,严重的疫区,如湖北武汉可能受到的影响更严重一点,其他地区受春节因素和防控措施的影响,预判不良率会有所上升。另外,从金融体系运行情况来看,去年化解2.3万亿元不良资产,小微企业的不良资产占比较小。与此同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达到了180%以上,有充足的资源来应对不良率的上升。周亮表示,从长远来看,应该说疫情是暂时的,从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回旋余地来看,影响很快就会过去,不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大的影响。
那么,在疫情这一突发事件下,今年小微企业贷款“量增价减”的目标将如何实现?
2019年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36.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7万亿元,较2019年年初增24.6%。
另外,此前的数据显示,小微贷款企业的户数增加了389万户,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比2018年下降了0.69个百分点,加上其他融资成本的降低,合计整个小微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
陈昊认为,小微和普惠领域去年的各项数据指标都表现良好,整体体现出对于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政策导向。但他强调,随着1月份疫情的影响,部分(特别是重点地区的)小微企业可能存在经营困难,还需要银行用好政策,针对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审慎加大落实银保监会适当灵活延长还款期限的要求,这样既能够帮助小微企业走出困境,还避免了贸然断贷、收贷可能形成的不良资产。
政策方面已有所安排。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近日表示,将加大对受困小微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第一,围绕增量、扩面、降价、提质的总体要求,确保小微企业的整体信贷增长不受疫情冲击。第二,力争今年的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在2019年的基础上继续下降。第三,聚焦小微企业应对疫情的融资需求变化,合理地优化简化业务流程。第四,更加精准地做好续贷,缓解受困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压力。第五,结合防控疫情需要,进一步落实风险管理和尽职免责的相关制度,提高基层敢贷、愿贷的积极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分支机构推动银行总行适度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提出,要做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服务对接和需求调查,对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小微客户,积极通过调整还款付息安排、适度降低贷款利率、完善展期续贷衔接等措施进行纾困帮扶。加大对普惠金融领域的内部资源倾斜,提高小微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占比,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加大企业财产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拓展力度,为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多保障。
责任编辑:李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