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正文

“刷脸支付”或迎爆发式增长 享受便利仍需注意盗刷风险

2019-06-26 08:00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每天使用刷脸支付顾客很多,之前每天早高峰,结账要排长队。开通刷脸支付后,时间明显节省了。”味多美朝阳宾馆店的收银员告诉人民网记者。

在便利店、餐厅、银行网点等场景,刷脸支付已悄然出现。随着5G商用的来临,人脸识别、语音指令等多种应用在使用上更加“无缝衔接”,这也让刷脸支付变得更为便捷。

有观点指出,刷脸支付未来三年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消费者在享受其带来的支付便利的同时也应高度关注“盗刷”风险,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监管明确支持各大机构争先推出“刷脸”应用

近两年来,刷脸支付发展如火如荼。宁波,长沙等多个城市相继开展线下刷脸支付试点;建设银行在其网点的ATM机推出刷脸取款,光大银行也将人脸识别应用于账户登陆、转账、线上融资等场景;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也争相推出刷脸支付设备。

早在2018年1月,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优化企业开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鼓励银行将人脸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嵌入开户业务流程,作为读取、收集以及核验客户身份信息和开户业务处理的辅助手段。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人脸识别行业发展现状报告显示,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呈现出逐年快速增长趋势,2013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仅为8.61亿元,2018年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市场规模明显提高,约为27.6亿元,较2017年增长26%,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除来自监管的明确支持外,刷脸支付带来的效率明显提升更加助推了这一应用的推广落地。据支付宝行业支付事业部总经理钟繇介绍,自助收银机和刷脸支付在各场景上线后,收银结算效率提升了50%以上。

人脸隐私性弱交叉验证身份降低“盗刷”风险

尽管刷脸支付可以提高效率,但与指纹、虹膜等生物信息相比,人脸的生物特征隐私性较弱,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他人采集获取。因此,与其他支付手段一样,刷脸支付同样面临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

日前,一家人工智能企业被曝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有680万条数据疑似泄露,包括身份证信息、人脸识别图像及图像拍摄地点等,为业界和用户敲响了人脸识别的安全警钟。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告诉人民网记者,在刷脸支付的过程中存在用户信息过度采集的情况,“只要一刷脸就能和个人的身份验证等信息相关联”,这就存在个人隐私被侵犯的风险。“一定要高度关注这方面的风险。”他说。

与此同时,刷脸支付在人脸识别率上仍有待提高。为防止盗刷风险,黄震建议,不能单一的使用面部识别,可采取交叉验证的手段,比如将指纹、虹膜和静脉等与面部识别相结合,从而确保刷脸支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记者了解到,光大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在开通刷脸支付功能时就采用了多种信息进行交叉验证的方法;第三方支付企业,如支付宝则要求用户在使用刷脸支付功能时输入相应的校验信息。

门槛进一步降低刷脸支付未来或呈爆发式增长

“从当前披露的数据来看,刷脸和指纹完成的支付占比高达六成,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方式。”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介绍,因为刷脸支付比密码支付等方式更便捷,随着技术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刷脸支付或在未来三年内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黄震同样看好刷脸支付的前景。他认为,由于刷脸支付能够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应用场景广泛,将来会被进一步普及。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到2022年,全球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达75.95亿美元。

当前,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正在改变传统金融的业态。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不久前指出,未来全球金融的增长点在于金融科技。

近两年来,不少银行开始重视并着重布局金融科技。6月13日,中国银行全资子公司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此前国有大行中已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抢滩”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各大银行正争相推出5G银行,利用物联网、人脸识别等多种技术,将网点设施及系统无缝对接。

在黄震看来,在5G时代,刷脸支付也会有新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刷脸技术进一步成熟,在更远的距离也能完成支付;二是刷脸与虹膜、静脉等辅助手段可以同步完成,更为便捷;三是进一步保障刷脸支付用户的隐私安全。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