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私募机构愈发规范化,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的一支主力军。另一方面备案机制在曲折中前进,不断地完善和成熟。
弹指一挥间,私募备案登记已经走过了5年。
5年前的3月17日,我国规范意义上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工作开始,意味着私募彻底合法化。
当时,在光大金控负责投资定向增发产品的韩玮,看到了政策和股票市场的双重机会,“此时私募成为了合法正当的行业,而且正处于牛市的起点,我认为这是发展私募的良机。”随后,韩玮创办了恒丰泰石资本。
这是私募被纳入监管范围后,进入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吸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入局,私募行业也愈发规范化和专业化。随之而来的,是私募作为“正规军”崛起的5年。
私募阳光化
私募的“合法”身份来之不易,“在阳光下行走”成为私募老兵们长久以来的期盼。
2004年2月,私募大佬赵丹阳尝试与深国投信托合作,成立了一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被业内视为国内首只阳光私募产品。而此前,私募在正规渠道上仅表现为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这一种模式,这意味着私募又开创了一条信托计划的发展模式。
此创举在私募圈引起不小震动,业内人士争相模仿,一时间阳光私募信托计划喷涌而出。尤其是2009年初,原银监会印发了相关文件来规范证券类信托产品的发行,存在多年的阳光私募模式获得监管认可。
但随后由于信托业务的弊端,监管暂停了信托公司新开设证券账户的业务办理。随后,又陆续叫停银信合作、票据信托、伞形信托等业务。阳光私募信托计划也在时断时续中艰难发展。
对于叫停的原因,韩玮分析称:“信托业务野蛮生长的发展方式暴露了该种模式的弊端。一方面,金融机构借信托通道将产品进行层层包装,模糊了背后的实际持有人和实际投向,来规避监管对借款用途、借款领域等的限制;另一方面,部分信托公司利用多开账户的方式,来提高新股中签率。”
2012年底,私募首次被官方称为金融机构,这是私募行业里程碑式的事件。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修订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增加了“非公开募集基金”的章节,这代表着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作为正规军纳入监管。随后,证监会发文称,新基金法明确了“公开募集”与“非公开募集”的界限,将私募基金作为具有金融属性的金融产品纳入规制范围。
2013年3月17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基协公布了首批50家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名单,其中包括33家阳光私募机构和17家私募股权机构。同日,第一只法律意义上的私募基金——重阳A股阿尔法对冲基金也宣告成立。
“一晃五年了。”卿云投资的总经理杨振宁还记得,他在私募备案制度施行后,第一时间申请了登记备案。5个月后,即2014年8月拿到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证书。又过了3个月,卿云投资的第一只产品以7500万元的募资规模成立。
变化:由松到紧
“这五年,备案制度有一个反转式的变化——从松到紧。因为刚开始开放备案的时候基本上没有门槛,又刚好赶上2014年下半年行情好了,2015年涨到5000多点,所以很多专业的、非专业的人士都去申请备案,结果备案的机构总量一下子攀升至2万多家。然后监管从2015年下半年、2016年左右,开始清理整顿。直到目前,整整3年都呈紧缩状态,新机构的备案难以获批,老机构去备案新的产品也非常缓慢。”杨振宁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确实,私募汇数据显示,2014年中基协共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5000家,2015年登记数量陡增近三倍,共登记19669家。而随后的三年,每年新增的备案数量则较为平稳,分别为4146家、5979家和2803家。
那么,备案制度启动以后,私募行业有何变化?韩玮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五年来,一方面,私募基金行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金融领域的创新与创业生机勃勃,私募基金的专业化与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一些非法集资机构也打着私募基金的幌子投机诈骗,有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比较猖獗,对私募基金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因而,备案机制的出口也在加速流动。2016年,共有1.14万家私募被注销或撤销登记,此后两年则每年注销不超过1000家。
趋严态势仍在延续
但监管力度显然在加强。仅今年前2个多月,中基协已发布两批拟失联私募机构名单,注销了一批失联机构,数量创历年来新高。同时,还注销了一批未按时提交专项法律意见书的“异常经营”私募基金管理人。从数据上看,年内共注销256家,占去年注销总数的约32.45%。
此外,在行情震荡时,被市场自然淘汰的机构也不在少数。因而表现在备案数据上,就是今年2月底,私募基金管理人总量出现两年来的首次环比下降。根据中基协3月19日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4380家,较上月存量机构减少78家。这是自2017年1月以来,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总量首次出现下降的情况。
杨振宁进一步表示,市场行情磨砺的不仅是机构,备案制度也在随市场调整。备案制度刚一推出来,就经历了一波大的疯牛行情,随后,又经历了一个长达三年多的比较惨烈的熊市周期。那么,这种制度投放到市场里面,也是一种试金石,考验该制度是否顺应市场的发展。
如从提高资管市场的丰富性和专业性等方面考虑,中基协于2016年开始放开了外商独资和合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的备案。而近两年,外资私募“来势汹汹”。3月1日,今年第一家外资机构联博汇智投资,成为第17家进入中国的外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此前,已有瑞银资管、贝莱德、桥水、富达利泰、路博迈等16家知名外资机构进军中国A股市场。截至3月21日,已有14家外资证券类私募共备案了30只产品。其中,仅2018年就备案了20只,今年1月也备案了4只。
“一方面私募机构愈发规范化,另一方面备案机制在曲折中前进,不断地完善和成熟。现在监管慢慢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之路,私募也在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的一支主力军。”杨振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