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日渐升温的天气,近期,一些“爆款”理财产品引发市场关注。
2015年发行之后一直备受冷落的大额存单近来突然走俏,岛城部分银行一天之内卖出1个亿,其最大亮点是利率提升,利率市场化正渐行渐近;基金公司“春耕忙”,虽然动荡仍然是A股的常态,但一季度创业板行情如火如荼,叠加春季行情,促使一季度基金募集额突破3000亿份,创下2017年以来的季度新高;资管新规背景下,曾经落寞的结构性存款借势保本上位,整个3月个人结构性存款共计3.8万亿元,比2月末增加3720亿元……
这些“爆款”的理财产品,你买了吗?
“爆款”大额存单:利率上浮50%以上
保本保息的银行大额存单,近期突然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销售异常火爆。岛城一家银行零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没想到大额存单如此受欢迎,第一天就销售了1亿元,第二天也达到8000万元,第一天开卖的时候,早上八点就有人在排队,场面堪比前些年的“买国债”。
利率提升是此次大额存单的最大变化,有银行甚至将利率上浮50%-52%!而这被更多解读为利率市场化提速的重要表现。
自上周开始,中行、建行、交行、招行等多家银行都发售了新一期大额存单,不少产品的利率赶超同期定存产品。4月16日至22日,建行3年期、100万元起购的大额存单正式上线,该产品按月付息,到期还本。而在14日,建行还推出了1年期的大额存单,其利率是基准利率的1.45倍。
青岛交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交通银行自4月18日推出新一期大额存单,一次性还本付息型,产品期限在三个月、六个月、一年期、二年期的,利率上浮比例都在50%;三年期、起点50万的,利率上浮45.4%,起点100万以上,则上浮50%。
青岛银行近日发售的新一期大额存单,期限为2年、3年,起购金额为100万元的,利率都上浮52%。
“融360”监测数据显示,央行放开大额存单利率浮动上限后,各家银行发售大额存单以及上调其利率的积极性增加。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农商行的大额存单利率浮动上限分别由之前的1.4倍、1.42倍、1.45倍调整到1.5倍、1.52倍、1.55倍。
大额存单的利率一家更比一家高,但利率不是大额存单比拼的唯一手段,不少银行还在利息支付方式上推陈出新,“按月支付利息”也成了银行大额存单的新卖点。此前,大部分大额存单的利息跟普通存款利息一样,都是到期后与本金一起领取。新一期的大额存单,多家银行推出了“按月付息”的选项。当然,选择“按月付息”,那么账面上的利率会低一些。一家股份制银行推出的一款2年期20万元起点的大额存单,如果是一次性付息,利率上浮46%(利率为4.015%);按月付息,则上浮42%(利率为3.905%)。
业内人士预计,2018年5月份还会有大批银行发售大额存单,且利率或将由目前集中上浮30%-40%上调到40%-50%,甚至更高。此外,预计大型国有银行的普通定存利率趋于稳定,部分中小银行的普通定存利率则会有所上涨以增加存款,缓解其负债端压力。总体来看,银行利率市场化会进一步提速,存款利率难以下行。
“在目前人民币存款增速持续下滑、银行揽储压力巨大的环境下,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效果可类比于加息,它有助于增加储户的存款收益,提升存款产品相对于货币基金和理财产品的竞争力,从而让银行更好地降低负债端压力,平稳综合揽储成本。短期内对提升人民币存款增速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融360理财分析师刘银平分析说。
“爆款”基金:一日销售超过20亿元
去年东方红多只偏股基金产品“一日售罄”的盛名之下,近期发行的一只偏债混合基金也不负众望。由于销售火爆,不仅当日提前结束募集,更启动了“末日比例确认”。
3月15日,东方红资产管理旗下的东方红创新优选三年定期开放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东证创优”)开始发售,当天总共获得24.5亿元的申购金额,超过20亿元认购限额,并采取“末日比例确认”原则,最终确认比例为81.64%。
在招商银行福州路支行贵宾理财经理张国平看来,整个2017年东方红的39只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接近60%,创造了投资界的一个神话,其成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东方红是市场上价值投资的践行者,不去炒作热点,而是踏踏实实研究市场上股票的基本面,选择业绩优秀、增长稳定的企业作为自己的投资标的。第二,“股灾”后市场逐渐趋于稳定,大盘蓝筹股在2017年率先反弹。东方红坚持投资价值股,正好契合了市场的趋势,以茅台、格力、伊利股份为首的价值蓝筹股出现了大幅反弹。第三,东方红的投研实力也是创造优秀业绩的基础。
不仅仅是东方红,2018年以来,新基金发行市场持续升温,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共成立新基金245只,募集资金合计高达3000.25亿份,比去年一季度2894.03亿份的募集规模增长了4%。从近几年的季度数据来看,除了2016年四季度新基金发行份额超过了4000亿份,其它几个季度多在1600亿份至2800亿份之间。
从单只基金的平均首募份额来看,一季度新成立的245只基金平均发行份额为12.25亿份,较去年同期的8.54亿份增长了43.44%,也创下2016年以来季度平均发行份额的新高。
“今年一季度创业板行情如火如荼,叠加春季行情,A股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基金投资热情高涨,新基金发行火热,‘爆款’产品和提前结束募集频频出现也在情理之中。”张国平说。
“爆款”结构性存款:一季度流入1.8亿元
“理财非存款,投资须谨慎。”经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人对这句话不会陌生,那反过来,存款即理财,纳入存款保险的保护范围,还有机会博取较高理财收益的存款产品,你会心动吗?资管新规背景下,曾经落寞的结构性存款借势保本上位,走俏岛城。“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到期了,理财经理向我推荐结构性存款,保本、纳入存款保险、风险等级低,还有很大概率能拿到4%,以上的收益,这不就是保本理财产品吗?”近日,市民刘女士尝试购买了10万元结构性存款。
事实上,结构性存款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04年就开始出现在各大银行的产品名册内,但当时由于理财产品风头正盛,结构性存款显得不温不火。而随着去年11月资管新规的发布,银行表外理财受限,作为表内负债的结构性存款成了替代品,成为理财市场的“新宠”。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共计8.8万亿元,比2月末增加4335亿元。其中个人结构性存款共计3.8万亿元,比2月末增加3720亿元。
结构性存款严格意义上并非“存款”,而是一种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中的一部分资金,相当于一般性存款,可用于投资银行信贷或债券等低风险资产;另一部分资金则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资产(多为衍生品),根据投资标的不同,可分为汇率挂钩型、利率挂钩型、股权挂钩型、信用挂钩型和商品挂钩型等。
根据融360数据统计,今年1月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中,有373款披露了实际到期收益率,其中239款达到最高收益率,占比64.08%;2月共353款披露到期收益率,有216款达到最高收益率,占比61.19%。值得一提的是,达到最高收益率的结构性存款,预期最高收益普遍在5%以下。
“银行为了揽储,将结构性存款产品稍一包装,比如把期限缩短一些,把最高收益率定低一点,有99%的把握实现预期高收益,这样就变成了大众喜闻乐见的类保本理财产品。”谈及结构性存款的现状,一位不愿具名的理财经理表示,“结构性存款可以作为家庭资产配置的一个低风险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