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财经聚焦 > 正文

青岛:锚定“先进制造”,夯实“强市之基”

2023-12-12 14:13 作者:孙欣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青岛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锚定“先进制造”,夯实“强市之基”

制造业强,则青岛强。对当前的青岛而言,做强制造业,就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推动“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型。

今年以来,青岛瞄准加力提速先进制造业发展,结合自身产业实际,围绕“先进”二字重点发力,推动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

“一款与众不同的洗衣机,首批只订500台,4个月交货”,这个看起来十分“无厘头”的订单,是海尔曾从泰国某高端家电零售企业接到的。订单量这么小,要求还如此苛刻,按照过去制造业的逻辑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海尔却只用了30天,就确定了新款洗衣机的设计,并最终提前下线了首批订单。产品上市后,产品售价超过当地均价的三倍。

同样是生产洗衣机,海尔由大规模制造转型为大规模定制,实现了产品价值的增值,这就是先进制造业的力量。

夯实根基

发展先进制造业,首先要守住制造业的基本盘,夯实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

11月底,咨询机构赛迪顾问近日发布了面向全国200余个地级市的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从榜单中不难发现,排名靠前的城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不低。公开数据显示,排名首位的深圳,制造业占比超过30%;排名第二的苏州和排名第四的宁波,工业增加值占比均超过了40%;排名第三的广州以及排名第五的杭州,工业增加值占比都在25%左右。

大,未必一定会强;但绝大多数时候,强都是建立在一定规模之上的。制造业中有知名的隐形冠军概念,这些企业尽管不是多元化的大型企业集团,但在自己所属的细分领域都是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领军企业。当前,产业的发展愈加呈现出跨界融合的特点,数字技术加速向实体经济渗透、生产与服务的边界日益模糊,守住制造业基本盘,才能留住产业创新的空间。这也是上海等城市重提制造业占比目标的重要原因。

今年,青岛出台面向今后三年的先进制造业强市行动计划,再次明确提及制造业占比的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9%左右,支撑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从城市总体“十四五”规划到制造业领域的具体规划,青岛一以贯之将制造业占比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总领性目标之一,足见对制造业基本盘的重视。

要提升制造业体量,绝不意味着对什么产业都不加区别地发展。青岛发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在持续壮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谋划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精密仪器仪表、通用航空、氢能与储能等十大新兴产业,并专门规划新兴产业专业园区,每个园区均建立1个工作专班、1个发展规划、1套综合政策、1支专业招商队伍、1支产业基金,以此有效引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

一批“新面孔”、新项目逐渐勾勒起青岛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面貌。11月底刚刚开工的致真存储芯片制造项目,将在西海岸新区建设新一代存储芯片生产线及研发中心;ASB芯片先进封测项目,将在胶州胶莱街道建设先进封测基地及研发中心。

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项目智慧装备生产线。

再向前追溯,11月初,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项目宣布正式竣工并具备投产条件,集成行业领先的整机控制、动力液压、智能互联等多项创新技术,将全力打造“灯塔工厂”以及全球智造中心;解决高端装备制造业“卡脖子”问题的中国科学院金属所高端轴承青岛示范基地项目也在加紧建设中顺利封顶,未来将成为高端轴承制造中心以及齿轮、模具等基础零部件制造基地……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6.5%、25.1%,24条重点产业链投资增长7.8%。更多种子已经埋下,将在未来撑起青岛制造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拉升价值链

发展先进制造业,就是要在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的引领下,拉升产业价值链,推动产业实现更高的价值增值。

青岛拥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在家电、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若干产业领域早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且在全国乃至全球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口碑。青岛清晰地认识到,用好当下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持续挖掘这些产业的价值空间,进而推动这些产业走向高端,是求解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一道必答题。正如开头提及的海尔的案例所揭示的那样,即使只是一台再普通不过的家电,也可以“身价倍增”。

在先行者的示范引领之下,青岛企业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之道,主动抛弃低端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实现从“要我转”到“我要转”转变。

工业设计是制造业创新链和价值链的源头,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技术创新。日本一项研究发现,每增加1000亿日元的销售额,工业设计的作用占据51%,技术改造的作用仅占12%。就在几年前,青岛市工信部门还需要反复向中小企业普及宣贯工业设计的概念、好处和意义。但在11月底举办的2023青岛工业设计大会上,情况明显不同了。

与多家企业的工业设计师交流可以发现,他们在整个产品研发流程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绘制初始设计图、与结构和材料工程师沟通、产品打样,有的甚至还参与项目现场实施。“以前只有美化外观的时候会想到我们,现在是由我们引领产品开发。”一位电力装备企业的工业设计师如是说。

谈到产业高端化,首先被想到的似乎总是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但事实上,像工业设计一样曾长时间被企业忽视的“隐性价值点”还有很多。当前,极少有企业会不重视技术创新,反倒是对这些“隐性价值点”的挖掘亟待进一步加强。

青岛充分发挥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先发优势,推动制造业向数据驱动的方向加快发展,用数字化手段帮助企业提升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

车间里的变革最为典型。澳柯玛旗下澳柯玛商用电器投入6亿多元建成全球制冷领域第一个智能互联工厂,依托物联网、机器视觉等技术手段,生产环节大幅提质增效:劳动生产率提高50%,产品不良率降低60%,运营成本降低30%,能源利用率提高30%。

不仅如此,企业还以数据链为支撑,深度整合研发、销售、售后等产业链各环节资源,用户通过网上商务平台可以轻松定制自己喜欢的产品,并可实时查看所购产品的生产进度、质量情况,产品研发周期缩短50%。

产业价值链的拉升已经反映在数据上。今年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7.9个和3.7个百分点。在转型升级上走得更快的头部企业表现更为亮眼,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收排名前100位的企业,今年前10个月利润占全市比重62.9%,增速为20.1%,高于全市平均10个百分点。

构筑“绿色”护城河

发展先进制造业,就一定要实现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显示,全球20%的碳排放和54%的能耗来自制造业。这两年,全球能源革命加速,越来越多国家提出了碳减排、碳中和的时间表,由此倒逼制造业必须变得更加“绿色”。今年4月,欧盟理事会投票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即俗称的欧盟碳关税),更是将碳排放上升为一种贸易壁垒。不难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绿色低碳将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产业若不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就无法拿到未来制造业竞争的入场券。

传统高碳产业绿色化改造首当其冲。青岛加快推进“两高”行业能效改造提升,总体能耗只减不增。青啤二厂、青岛炼化、青岛石化、海湾化学入选2022年水效“领跑者”企业,青岛炼化单位能耗比标杆水平提升15%,稳居行业第一。

要推进节能降碳,对企业的技术水平、资金实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如何兼顾眼前的经营生存压力与长远的绿色发展要求,是一道难题。

青岛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和技术引领作用,与产业链企业共享绿色产业资源。双星在同行业内首创智慧化“共享工厂”模式,建设共享绿色密炼中心。有炼胶需求的企业可将各自的炼胶工序在共享工厂内完成,依托原材料的集中采购、运输以及先进的智能化生产设备,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生产效率提升15%、能耗降低20.1%、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下降51.1%。

绿色低碳绝不仅仅是生产环节的节能减排。上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E·Rees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概念,用来表示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压力。由此演变而来的“碳足迹”概念,如今已经成为全球通行的绿色化衡量指标。

具体到制造业,一件产品的碳足迹包括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除了生产制造过程,还包括原材料开采、分销、使用以及最终处置和再生利用等阶段。这就意味着企业要从产品设计研发阶段就开始将绿色低碳的理念植入其中。

今年9月举行的2023年德国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上,海信展出的一款使用了生物基材料的冰箱,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当前,应用生物基材料在冰箱行业尚属“冷门”技术,且会增加产品成本。但海信出于绿色低碳的考量选择了大胆尝试。用研发人员的话说,“要在每一个技术细节上想办法减碳”。如今,在海信冰箱内部,除了发泡技术、能效提升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绿色节能项目之外,材料、结构等的研发也都与绿色低碳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研发人员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为绿色化服务。

从绿色生产到全流程的绿色化,青岛正在构建起一个绿色化的制造体系。截至目前,全市39家工厂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全市192款产品入选绿色设计产品,8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国的37.4%。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制造业格局加速重构。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引领,青岛定能找到新机遇,实现新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