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际视野,借力“外脑”智慧,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言献策。9月18日上午,第二届青岛市国际城市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会议聚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来自国内外的11位高端智库专家,以国际化视角对青岛进行全面审视、“把脉问诊”,既提供战略思路,也给予战术指导,助力青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李红兵主持会议并致辞。
政策的稳定性更重要
原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复关及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青岛市国际城市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龙永图在开场白中直言,“政府要坚持国际化、市场化的理念,秉承开放、包容、合作的理念,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在法治化建设方面,龙永图认为,关键在于政策的稳定性。他说,“很多外国企业家对我讲,不在乎政策优惠不优惠,在乎的是政策稳定不稳定。所以建设好透明的、稳定的、可预见的政策环境,才能实现高水平的开放。”
“一流的营商环境必须有国际人才的支撑,青岛应打造吸引国际人才的高地。”在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原国务院参事、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王辉耀看来,全球化有三个浪潮——货物、资本和人才的全球流动。他建议,青岛应前瞻性地建立国际人才交往中心,搭建人才交流的高能级对话平台。这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龙头”,因为有了国际人才,思想流、物流、资金流、创业流就会源源不断。
用新思路破解新难题
在会上,多位专家指出,对一流营商环境的可持续探索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破解新难题。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贾云峰教授认为,优化营商环境要突破区域界限,以开放促改革,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的对接;要突破传统条框,灵活处理市场问题,提升市场准入的便利化水平;要突破市场禁锢,使调控监督有度、办事流程规范,从而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的交易成本。
在具体推进方面,贾云峰认为,关键是模式探索本土化,要立足青岛本地的实际情况与营商特征,探索出一条具有青岛本土特色营商模式的供给体系;实施过程法治化,要完善以公平为核心的产权服务制度,为要素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全过程提供制度保障;监管服务数字化,要依托本地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以及广大的互联网入口,以数字化服务推动“数字政府”的成熟领跑,企业报税报关、征信管理、公共服务获取等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也建议,一流营商环境要加大对数据驱动的研究,并提出“四网四流”的概念。“四网”指的是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四流”是指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他认为,通过“四网四流”融合,可以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红利,将人文世界、物理世界、信息世界等深度融合,以便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从而建设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
对外合作要立足自身优势
优化营商环境也是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与会专家聚焦青岛开放大势,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切入点,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措施。
前商务部欧洲司司长、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孙永福认为,青岛与欧亚国家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发展合作潜力巨大,他为青岛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深化与欧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发挥互补优势,深挖经贸合作潜力。加快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建设;拓展与欧亚国家深化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依托上合经贸综合服务平台开展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吸引更多外国企业开展合作。二是发挥产业优势,提升产业合作水平。与欧亚国家探讨加强传统能源、绿色低碳产业、智能家居、中医药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创新赋能专业园区的数字化改造;推动上合示范区与欧亚国家经贸园区开展双元互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三是发挥区位优势,深化互联互通合作。探讨在欧亚国家建立海外仓、场站和仓储中心,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四是发挥海洋文化的优势,拓展旅游服务贸易合作。探讨开展商务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试点,建设欧亚国家文化贸易基地、文化旅游产业园等交流合作平台,激发与欧亚国家的人文合作潜力。
英国央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顾问,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前联合主席迈克尔·肖恩以及丸红株式会社中国副总代表、丸红(青岛)有限公司董事长德永贵司不约而同地提到聚焦绿色发展。肖恩认为,青岛有独特的制造业优势,绿色发展的行业应用场景丰富。特别在绿色智能家电领域,产业成熟、市场占有率高,具有开拓广阔国际市场的优势。德永贵司则建议,青岛可借力有实力的外资企业优势,加快推动绿色交通发展,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电池更换站等基础设施,以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