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企业是一个城市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代表。青岛定了个“小目标”,要继续壮大这个充满活力的企业群体。
7月12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发布《青岛市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方案》提出,推动实施“倍增”工程——
到2025年,新培育评价创新型中小企业10000家以上,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0家左右、隐形冠军企业100家左右,新培育争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左右;
新培育评价雏鹰企业1000家左右,新培育争创瞪羚企业150家左右、独角兽企业8家左右;
新培育推动5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确保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走在全国前列,力争成为排头兵。
“专精特新”受到各个层面的重视,被视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一环。
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6月1日,工信部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办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成为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部署。
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引导工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城市之一,青岛在2012年就印发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认定办法》。2020年,市民营经济局将其修订为《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办法》,建立起一整套“专精特新”发现、培育、认定、扶持、监测工作体系,为企业提供融资上市、技改创新、市场开拓、品牌创建、企业管理等培育服务。
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在万亿GDP城市中,青岛“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于领先位置,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八、副省级城市第四,展现了制造业的相对优势。
截至目前,青岛拥有32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923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43家省瞪羚企业、7家省独角兽企业、9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企业入围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
此次青岛出台《行动方案》,就是要引导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争创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具体来说,青岛将展开梯度培育、创新协同、数字化崛起、资本赋能、要素配置、双循环融入、体系升级、专项服务等八大行动。
这些“小而专”“小而尖”的企业潜藏着未来“顶天立地”的种子,只要耐心发现和培育它们,就会产生改变未来的力量。
01
“专精特新”爆发式增长
由小变大,是企业发展的规律。
对一座城市来说,不同层级、不同体量的企业构造出一个有机的生态体系,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青岛正在构建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两条优质中小企业孵化育强体系正是如此。
某种意义上,“专精特新”企业群体是这个生态体系的“基座”,“专精特新”企业能否铺天盖地,决定了未来能否涌现更多“参天大树”。
今年以来,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青岛优质中小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130家企业新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4家企业新入围省瞪羚公示名单,1家企业入围省独角兽公示名单。此外青岛还组织了2批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认定工作,第一批已新认定公布了2985家,第二批730家正在组织公示。
据统计,青岛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较去年增长32.7%,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较去年增长35.8%。
“专精特新”企业“小而专”“小而尖”,长期专注于某些细分领域,在技术工艺、产品质量上深耕细作,具有专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
比如,青岛中集创赢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瞄准热塑性复合材料赛道,致力于连续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努力开发30多种新产品,积极推动新材料在冷藏车等交通运输领域、建筑家居领域、石油管道领域的“以塑代钢”。
海卓动力(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新一代M110(11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一级零部件实现了100%国产化,新产品功率密度、可靠性、寿命、环境适应性等关键指标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本控制也在全行业领先。
聚焦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基础元件、基础材料等技术前沿,这些企业完全有可能成长为高科技的标杆和行业领导者。
02
量身定制“政策包”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需要眼光和耐心。
“专精特新”企业在发展初期面临较多风险挑战,要在关键时期扶上马、送一程,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政策。
《行动方案》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制,集合了民营、发改、财政、金融、工信、科技等部门以及区市的合力,涉及企业关心的融资、土地、人才、市场等方方面面,可谓“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
在金融信贷方面,鼓励银行、担保等机构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出个性化、定制化专属产品;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定期推送机制,大力推进地方征信平台建设;发布供应链核心企业和政府采购企业“白名单”。
在股权投资方面,加快推动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子基金落户青岛;进一步发挥区(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的落地运转及功能作用;建设“全景蓝海高端路演中心”等投融资路演平台。
在上市培育方面,到2025年,建立500家以上企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推动200家以上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
在空间布局方面,将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用地需求优先纳入供地计划,在新增计划指标、批而未供土地、存量建设用地安排上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倾斜;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求,专门在相关功能区或片区的规划中划出预备并供应一批用地;建设一批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孵化加速功能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和园区。
在首制首试首用方面,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首制高附加值新产品;每年定期举办“专精特新”新品发布会,为优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品的首制首试首用提供服务;加大对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的支持力度。
在人才政策方面,实施“人才强青”计划,鼓励用人单位通过未来之星储备、新锐人才托举等培育一批潜力人才,遴选一批能带领企业成长为“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高成长性企业的“新锐”人才,给予经费支持;搭建“揭榜挂帅”数智化对接平台,市场化推动供需对接;鼓励区市制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引进专项政策……
03
抓好未来可期的关键群体
制造业是青岛“立市之本”。过去,青岛涌现了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成就了青岛“品牌之都”的美名;当前,中车、海湾化学、赛轮集团、明月海藻、酷特智能等越来越多的新金花企业立上潮头。
而在龙头企业、领军企业之外,大量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正在成为青岛实体经济的源头活水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根基所在。
要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抢占优势地位、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专精特新”企业这个未来可期的关键群体。
今年4月,青岛召开全市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动员大会,发布首批47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名单。参会的除了47家链主企业,还有70多家来自24条产业链的重点企业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和新经济潜力企业,分布在智能家电、集成电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精密仪器仪表、氢能与储能等各个领域。它们大部分是“专精特新”企业,虽然有的规模不算大,但拥有各自的“独门绝技”,是未来产业的“生力军”。
事实上,今年以来青岛扶持“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之密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早在2月17日,在青岛举办的首场“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对接交流会上,至亚美莱、中特科技等30家中小企业与海尔进行产品技术对接交流。
5月24日,青岛市实体经济重点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工作对接恳谈会暨“2022助企服务专项行动”启动会召开,现场了解企业的现实需求,实现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共生。
6月16日,青岛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青岛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十大专项行动方案》,集中开展行业头部企业引领行动、“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创新创业生态优化升级行动、重点产业链强链建链补链行动、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青岛制造云采销行动、服务能力全面提升行动、“专精特新”资本赋能行动、中小企业减负纾困行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优化行动。
不久前,全国首场“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接大会在青岛举行,在技术研发、采购订单、产品配套、科研成果转化、数字化赋能、创新资源共享、绿色低碳发展、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开展对接活动,增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推动青岛市实体经济振兴发展。
一系列惠企助企稳企措施,让“专精特新”企业获得感不断增强。而它们的茁壮成长,也将更好地构筑城市的创新生态和产业未来,谱写城市与企业同频共振、相互成就的佳话。
作者 | 周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