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青岛对外贸易的表现,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1月18日下午,青岛海关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值8498.4亿元人民币,进出口总值比2020年增长32.4%,较2019年增长43.5%,占2021年山东省进出口总值的29%。
其中,出口4921.3亿元,增长27%,较2019年增长44.3%;进口3577.1亿元,增长40.7%,较2019年增长42.3%。
放进全国坐标中去观察,青岛在不断赶超。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宁波、广州和厦门,位居第5位,比2020年提升1位,超越成都。
从自身发展趋势来看,青岛一直与时间赛跑。从4000亿元到5000亿元的跨越,用时6年;迈上6000亿元又历经3年。
在青岛外贸历史上,进出口年度增量最高值为680亿元,2021年仅上半年增量就超过1000亿元。去年10个月内,进出口总值超过上年全年水平;一年时间,完成从6000亿元到8000亿元的跃迁,在青岛外贸历史上首次实现一年跨越两个千亿元台阶的突破,自2017年以来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
这一路并非坦途。在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脆弱复苏,外需增长乏力,缺芯、缺柜、缺工和运费、原材料成本、能源资源价格、人民币汇率上升等问题,无一不为外贸发展带来巨大冲击。青岛外贸能够稳步向前,迈上新台阶,实属不易,更显珍贵。
外贸发展是青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力与活力的体现,并将滋养青岛城市能级的进一步跃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8498.4亿元还意味着一个更高的期待:叠加2021年度超高基数影响,青岛要做好2022年稳外贸工作的难度前所未有。
在充分预估困难挑战的同时,更要梳理好外贸发展正在加快集聚的利好因素,保持战略定力,尽可能突破外部阻力,为要素流动打开通路、疏通堵点,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找到牢固支点,用担当、创新、实干,与时间赛跑,与危机较量,越是困难越向前。
01
跨越新台阶
进出境集装箱经过海关先期机检设备。陈星华摄
外贸是畅通双循环的关键支点,是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进位争先的发力点。厚植开放优势,青岛加速与全球经济“共舞”。
2021年,在全球贸易投资低迷的大背景下,面对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发展环境,青岛外贸进出口展现出发展的强大韧性和活力。
贸易方式稳步优化。2021年,青岛市一般贸易进出口5769.2亿元,增长29.6%,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7.9%。同期,保税物流进出口1238.8亿元,增长62%,占14.6%;加工贸易进出口1208.9亿元,增长7.9%,占14.2%。
市场主体活力增强。2021年,青岛市民营企业进出口5709.4亿元,增长34.9%,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7.2%,占比提升1.3个百分点。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735.3亿元,增长18%;国有企业进出口1039.7亿元,增长49.7%。
出口商品更趋高附加值。2021年,青岛机电产品出口2354.5亿元,增长29.8%,占全市出口总值的47.8%,拉高出口增速14个百分点。其中,家用电器、集装箱、汽车零配件和通用机械设备出口分别增长18.1%、88.4%、23.1%和21.5%。同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1027.6亿元,增长16.6%,占全市出口总值的20.9%。
贸易“朋友圈”联系更加紧密。2021年,青岛对前三大贸易市场东盟、美国和欧盟分别进出口1353.7亿元、998亿元和988.7亿元,分别增长43.1%、28.4%和19.1%,分别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15.9%、11.7%和11.6%。同期,青岛对韩国、日本和巴西进出口分别增长34.8%、13.1%和20.9%。此外,青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640亿元,增长44.8%,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31.1%;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3196.5亿元,增长35.4%,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37.6%;对上合组织成员国进出口499.9亿元,增长34.3%,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5.9%。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青岛外贸在规模创新高的同时,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贸易质量稳步提高。
02
稳外贸举措见真见实
海关关员现场监管验放出口跨境电商货物。周世超摄
不确定、不稳定的外部环境中,更大激发外贸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2021年底,山东省口岸办、青岛海关联合发布“2021年度青岛关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十佳实践案例”。案例涉及创新推出“上合银关通”关税保函业务模式、畅通中韩“海上高速公路”助力甩挂运输领跑全国、关地共建原产地证书审签中心抢抓RCEP机遇等十项特色做法。“制度创新性强、企业获得感强”是众多参与投票市场主体的共同感受。与此相关联的通关效率大幅提升,是更直观的体会。去年10月份,青岛海关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43.5小时和2.7小时,较2017年分别压缩54%和88%。
事实上,围绕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稳外贸政策,青岛结合工作实际,逐一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
为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市商务局联合海关、税务、外管等口岸部门,为企业协调解决防疫通关时间过长、欧亚班列排期等问题。会同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汇率避险宣讲,帮助企业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制定出台进口环节税保证保险保费支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降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风险。
为合力畅通国际物流,市商务、口岸、交通、港口等各部门单位积极行动,建立“点对点”联系服务制度,积极开展国际海运涉企收费、进口通关便利化调研并反馈相关信息;优化运力引导远洋航运企业合理调配运力,采取新租船、启用闲置运力、暂缓船舶改造,将内贸运力投入外贸运营等方式,增加舱位供给;聚焦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和跨太平洋航线市场需求,青岛港新增集装箱航线8条,实现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全覆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为服务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提供了运力保障。
03
产业基础是强力支撑
雄厚的产业基础是青岛外贸发展的底气所在。
青岛高举“制造强市”大旗,重塑制造业优势,一步一步坚实的迈进,让青岛制造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布局。
在第130届广交会上,充满科技含量的“青岛智造”成为一大亮点,吸引一批采购商和参展观众驻足体验、洽谈。青岛海尔智家展台搭建的智慧场景吸引了一家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刘周的采购兴趣:“我们打算通过电商平台,将其推广到欧美中高端市场,相信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青岛即发集团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产品2021年在国内首次发布。因其契合国际市场对于环保产品的需求,引来不少采购商的合作目光。
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在2021年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该产业也成为青岛培育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去年5月,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赢得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在罗马尼亚的首个整车项目;8月,交付埃及斋月十日城市域列车;10月,交付中老铁路“澜沧号”动车组。轨道交通装备加速“出海”,凭借的是创新驱动“青岛制造”的硬实力。
目前,青岛已累计培育形成涵盖机电产品、纺织服装、轻工工艺品等行业在内的12处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鼓励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用好新技术、新渠道,是2021年青岛谋求外贸转型升级,拓宽海内外市场,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的成功路径。
04
稳增提质,看创新
中老国际班列首班开通。周世超摄
总量的多少、增速的高低固然重要,但新形势下更要着眼数据背后隐藏的重要信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征是增长质量更高且后劲更足,而创新发展显然已成为青岛外贸取得历史性突破的重要内在逻辑。
2021年以来,全国层面推动外贸新业态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从去年7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到《关于加强“十四五”时期商务领域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发布,再到1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鼓励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培育一批离岸贸易中心城市(地区),按照市场化方式加大对建设使用海外仓的支持,优化跨境电商零售商品进口清单、扩大进口类别。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为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在青岛,这种新动能正肆意着探索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跨境电商“垂直崛起”。今年前11个月,青岛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已突破260亿元关口,预计全年突破300亿元,实现连续翻番。青岛实现了跨境电商6种通关模式全覆盖,并开展了供应链金融等服务,推出跨境电商保险产品,帮助企业降低出口风险。去年还先后开通了青岛至大阪、东京、莫斯科、河内、阿拉木图全货运包机航线,成为外贸市场绝对“黑马”。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强劲发力。这一模式是适应国内专业商品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而建立的,支持企业用内贸的方式做外贸。作为市场采购贸易全国试点,青岛即墨国际商贸城适用全国通关一体化模式,建成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备案各类主体800余家,累计出口超过150亿元,一大批小微纺织服装制造企业正加快走出国门。
在青岛西海岸,正在建设的中国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已实现了多个“首单”“第一”:推动全国首批、山东省唯一航空物流超级货站项目获批,山东省首单飞机融资租赁、青岛首单外锚地挂港加油业务等正式落地。
今年,青岛还创造性落地中荷首个“前展后仓”项目,通过打造贸易全流程的新型海外仓,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实现供应链的高效对接。
一系列外贸“新势力”崛起,正为青岛外贸企业快速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驱动力。
05
高位再增长,要抢新机遇
“十四五”青岛对外贸易实现了良好开局。展望2022年,外贸形势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均衡因素增多,再叠加2021年外贸基数较高的因素,2022年外贸运行面临一定的压力。如何实现外贸进出口高位再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这是当下相关部门、外贸企业更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商务部副部长任鸿斌在去年12月30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可以说外贸登上了一个‘高坡儿’,成绩来之不易。2022年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供需两端均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很可能要过一个‘大坎儿’。”
这样的预期下,多项稳外贸的政策举措已提前“落子”。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意见》。《意见》提出,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进一步鼓励外贸新业态发展、缓解外贸供应链压力等多项稳外贸举措。下一步,多部门还将优化出口信保承保和理赔条件,积极拓展产业链承保,扩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承保的覆盖面和规模,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支持。
在充分预估困难挑战的同时,青岛发展的利好因素也在加快集聚。更高水平开放也将为青岛外贸发展增创新优势。RCEP正式生效,青岛与日韩、东盟的贸易投资往来更加便利。我国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 ),将为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扩大更高水平开放提供有利条件。
政策叠加集成将提供新支撑。除中央出台的稳外贸政策外,近日,山东省也推出了2022年第一批178项政策,其中涉及稳外贸政策。在刚刚结束的青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随会印发的青岛市2022年第一批“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包,就是青岛面向未来产业发展保持定力、精准发力的重要抓手,也将释放稳外贸的政策利好。
这些政策协同发力,必将进一步稳定预期、提振信心。
商务部研究院外贸所所长梁明表示:“今年稳外贸的措施会比去年还多,对于外贸发展的预期可以保持适度乐观。”
山东省世界经济研究基地主任、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升起认为,固然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但我国社会稳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有较好基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升级;RCEP协议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数字技术应用所催生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规模的日益扩大;新产业、新业态的迅速涌现……这些都将为青岛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新的机遇,提供有利条件。
历史经验表明,风险挑战不足惧,关键是善于趋利避害、化危为机,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面对新变化新趋势,我们更要正确认识把握青岛外贸发展面临的复杂环境,保持战略定力,找准发展的着力点,始终保持“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工作状态,推动青岛高水平对外开放站上新起点、迈向新高度,为今年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提供重要动力。
作者 | 刘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