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计”为新经济新动能“精准画像”
市统计局运用云计算技术创新建立多项派生产业核算体系,精准有效反映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成果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打破专业数据“孤岛”,围绕反映青岛推进国家战略和重大政策决策,不断探索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创新,这是市统计局用数据精准反映青岛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去年前三季度,青岛“新经济”增加值3286.7亿元,同比增长17.8%,占GDP比重31.9%;“十强”产业增加值6061.0亿元,同比增长17.3%,占GDP比重58.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606.5亿元,同比增长15.1%,占GDP比重5.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53.9亿元,同比增长20.8%,占GDP比重3.4%。
让统计数据精准反映经济新动能、新活力、新成效,市统计局运用云计算技术,创新建立新经济、“十强”产业、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派生产业核算体系,为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数据“牵线”,强化分析研判
当前,经济形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如果能从变化和波动中找到更多发展的确定性和规律性因素,将对稳定经济大局有着重要意义。
为此,市统计局围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做好常规月度、季度经济运行分析基础上,注重抓好GDP核算龙头,强化对经济运行深度分析研判,不断提升统计监测的前瞻性和有效性,服务科学决策。
创新建立GDP联动监测机制。每月监测分析全市和区市10大行业和核算指标变化及影响,形成“一区一表”“一业一策”“一区一策”建议,提供监测数据3.6万笔,提出点对点抓经济增长靶向建议600余条,形成90批次监测报告服务科学决策。
开展分区市GDP指标运行与目标需求评价分析。按季度对照目标需求,从全市、行业和区市三个层面监测和评价增加值、增速、占比及新投产和引进企业进展情况,提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
强化重大形势分析研究。开展工业稳定增长、新经济、数字经济发展分析研究;针对重大战略推进,开展“青岛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的定位研究”“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等15个课题研究;针对与先进城市找差距,加强我市与全国重点城市及省内城市对比分析研究;针对统计纳统新特点,开展城市商业综合体、亿元批发市场和加油站纳统情况调查研究。
数据“导航”,服务发展决策
精准反映新经济、新动能、新成效,需要加快构建现代化统计体系,创新建立派生产业监测制度。为此,市统计局始终围绕反映青岛国家战略和重大政策决策推进,不断推进方法制度改革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
创新建立功能区统计体制机制。功能区是青岛改革发展的先行区,但针对功能区的统计监测存在统计机构、分工、度量等方面不健全、不规范、不全面等问题。为此,我市出台功能区统计体制机制方案,创新功能区增加值核算方法,建立功能区统计监测制度,为功能区高质量、差异化发展提供统计支撑和评价依据,打造功能区统计改革实践的“青岛样板”。去年前三季度,全市功能区增加值5357.5亿元,占全市比重为52%左右,经济总量占全市“半壁江山”,功能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发挥了支撑全市及所在区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创新建立“新经济”“十强”统计监测及评价机制。“十强”产业代表了山东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新经济是青岛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主动选择。制定新经济、“十强”产业季度区市级增加值统一核算方案,是统计数据反映青岛新动能发展成效的创新之举。为此,市统计局创新建立“新经济”“十强”发展目标及目标需求分析机制,按季度形成分行业、分区市“新经济”“十强”运行发展建议。从统计视角来看,全市“十强”产业要在推动存量创新、涵养增量生态、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抓好产业投资等方面将工作抓细抓实,通过高质量纳统为产业发展带来新增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创新建立投资统计监测制度。当下的投资决定了未来的产业。我市建立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有效增长目标导向机制,探索建立投资活力指数,开展投资对当期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监测,服务全市“项目落地年”成效明显。去年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9%,两年平均增长6.3%。“四新”经济投资稳步增强,同比增长14.2%,占全市投资比重为50.8%,提升0.9个百分点。
创新建立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监测指标体系。民营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我市全方位监测民营市场主体、外贸进出口、专精特新、营商环境等发展情况,从统计视角反映民营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对全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为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供统计支持。该项体系创新还入选了全国“地方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做法,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宣传推广。
稳步推进劳动工资、科技研发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完成1.8万余家企业劳动工资调查,对85家头部企业科技研发支出情况调查研究。建立研发活动综合统计季度监测制度,开展全社会科技研发改革情况研究,去年上半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56.1亿元,同比增长30.5%。
此外,市统计局还探索开展工业互联网、服务型制造统计、“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统计监测。完善农业新六产融合、现代高效农业统计监测体系等。
数据“赋能”,接入城市云脑
统计数据是建设数字青岛的底层要素支撑。青岛以“智慧统计”平台建设工程为抓手,创新统计调查和数据管理方式,促进数据资源创新融合共享,全面提升统计工作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宏观治理服务中心初步建成。建立了涵盖国民经济核算、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新经济、投资、10强产业、27个功能区发展等专题监测数据库,数据规模达2.94亿笔,为开展精准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运行可视化中心接入城市云脑。建设“一个场景”经济运行“一张图”,将经济总量、居民收支、人口与就业、城市建设、财税金融、新经济、三次产业、三大需求等8个板块形成可视化场景,涉及80多个指标、1200多笔数据,全市高质量发展同步呈现。
数据应用共享中心初见成效。建设“一键直报”“最多报一次”“算法开放”系统,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提升统计数据质量,为社会各界提供微观数据“不见面”计算服务,实现最大程度统计数据开放共享,充分释放统计数据价值,体现统计的社会价值。截至目前,近1.2万家企业数据实现统计报表自动转换,69家企业数据一次采集、多部门共享。
眼下,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继续显现,我市经济之所以能保持稳步恢复,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离不开宏观政策发力、企业主体出力。在此背景下,统计保障工作更要准确把握青岛发展的历史方位、承担的国家责任、面临的重大机遇,继续开拓进取,坚持创新驱动,精准监测新动能、新活力的涌现和变化,为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赋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