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20年的资本市场“注定载入史册”,那么2021年A股的开年表现则可能打破历史纪录。
截至上周五,沪深两市日成交额已在新年的10个交易日内连续超过1万亿元,为此前所未有。在增量资金的有力推动下,A股三大股指年初齐创阶段新高。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今年以来分别累计上涨2.69%、3.88%、4.17%。
超万亿成交额能否持续?“机构抱团”是否松动?“龙头股溢价”有无泡沫?对这些市场的热点问题,受访机构普遍表示,在A股机构化、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叠加多数行业进入“存量时代”的大背景,A股的结构性行情或将持续。随着越来越多的居民存款通过基金等渠道间接入市,成交额放大也有望成为股市的常态。
“早春”行情背后的投资热
前所未见!今年一开年,沪深两市的日成交额便连续超过1万亿元,这种情况在A股还是头一次出现。
据Choice的统计,截至上周五(1月15日),历史上两市日成交额超万亿的交易日共187个。但此前,这一“放量”现象最早也要在2月下旬才开始有。如2019年、2020年,都是待春节假期过后,各路资金才开始“进入状态”。
而今年,“早春躁动”显得有点迫不及待。这背后,是A股连续两年多走牛、中国经济在全球疫情下一枝独秀、宏观低利率环境延续等因素共振,极大激发了民众对资本市场的投资热情。
“有四分之一的家庭愿意拿出50%的资金炒股”,腾讯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让不少市场人士吃了一惊。该报告称,近六成投资者去年从股市里赚到了钱,盈利超过20%的投资者占比达23%,打破了此前所谓“股民七亏二平一赚”的说法。
同时,投资者的年龄结构、受教育水平、投资经验均有优化,“80后”已成证券投资的主力人群。
正是股市投资热度的节节上升,为今年的“早春行情”打了底。以公募基金为主的各路机构更抓住时机,争抢市场增量。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秦培景观察到,今年公募基金新发行节奏明显前移,预计1月的总募资规模将达2500亿元。
公募基金已成当前A股最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其调仓、建仓行为大大推升了市场成交额,为股市注入“活水”。
从另一视角来看,当前的投资热或非“一时之热”。去年,资本市场改革按下加速键,相关红利亦持续释放。而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已成监管的首要目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1月16日在中国资本市场论坛表示,要净化市场生态环境,实现优胜劣汰的市场自我调节,增强市场的可投资性。
股谚云“知一月而知全年”,A股新年首月的行情表现对全年走势或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统计显示,上证指数在过去12年间共取得7次开门
红,此后股指的强势表现多能贯穿全年。今年,
在市场“可投资性”不断增强的前提下,增量资金
或将源源而来。
成交额放大“常态化”背后的资金格局
这几天,一段“看看基金经理有多拼”的短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视频中,几位曾是翩翩少年的明星基金经理,如今不是早生华发,就是已然“聪明绝顶”。
“同事们都在转发这段视频,告诉客户与其自己炒股不如去配基金,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西部地区一家中型券商的投顾告诉记者,他身边的投顾们自去年以来主要向客户推荐基金产品而非个股。“因为普通投资者买基金的赢面更大,而且越来越多的老客户也在从‘股民’转向‘基民’。”散户资金的“机构化”已成趋势,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机构化”将使中长线资金增多,股市投融资两端的结构也会得到优化。
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两市的年度日均成交额呈逐年上升之势,至今年有望实现“三连升”。此前的一次“三连升”还是在2012至2015年。
与2015年时由杠杆资金撬动行情不同,当前行情主要靠机构资金来推动。
其中,2017至2019年,外资是A股市场最重要的增量资金。随着沪深港通陆续开通和MSCI等国际知名指数公司纳入A股落地,境外资金入场明显提速。近几年,北向资金年度净流入规模在2000亿至3500亿元。截至2020年9月,外资持仓占A股流通市值比已超过4.73%,成为市场内的第二大类机构投资者。
2019至2020年,公募接力成为A股最重要的增量资金。根据国盛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启尧的统计,2020年偏股基金(股票型+混合型)共发行超过2万亿元、净流入超过1.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这一规模超过了2016至2019年的4年总和。而在2021年初,大量爆款基金继续涌现,公募基金规模也进一步提升。
同时,公募基金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也给投资者以多种选择。如能更好分散风险的FOF (投资基金的基金)等品种正被越来越多投资者接受。近日,国泰君安资管的FOF产品“君得益”首发募资就达70亿元,刷新了该类产品的历史纪录。
但与美股等成熟市场相比,A股的机构化还有较大空间。张启尧认为,当前A股正处于机构化的加速阶段。一是因为国内居民加配权益资产是大势所趋,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以及养老金等间接途径成为人们加配权益资产的主要途径。二是目前A股外资持股占比仍偏低,预计外资未来也将持续做多A股。在内外资合力之下,A股市场机构化程度将显著提升。
机构资金持续入市的同时,随着注册制的推开,A股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未来A股成交额持续放大或成常态。
个股分化背后的结构性“长跑”
在近期的连续万亿成交背后,个股间的强弱分化引起了市场广泛讨论。有观点认为,本轮行情较为极端,只有持有少数龙头公司的投资者才能享受到上涨。
但是,如果将今年以来的A股总成交额除以总成交量,得到其平均成交股价,可观察到本轮行情的赚钱效应并非只集中于贵州茅台等少数几只高价股中,而是在各行业的龙头公司中均有赚钱机会。
数据显示,A股今年以来10个交易日的平均成交股价为14.75元。而在2007年、2015年两轮极端行情的顶点,市场平均股价都超过了17元。相比之下,当前市场还未出现由资金“洪流”搅动起的整体性泡沫。
这波行情里,除贵州茅台、五粮液等高价股持续创新高外,还有大量股价相对较低的其他领域的核心资产也获得了资金的认可。例如,上周以中国中车为代表的“中字头”基建股以及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蓝筹股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由此来看,当前市场并非只是高价股“单兵突进”,而是各个板块龙头的轮动上行。
上涨趋势在各板块龙头公司间扩散的根本支撑因素,是资金面的“百花齐放”。如游资追逐市场热点,上周在TCL科技、中国中车等的大涨中均有参与;北向资金、险资等长钱则相对追求高性价比,近期买入了银行股这类高分红、低估值品种;而部分公募基金则延续此前策略,在消费、新能源等高景气赛道中继续加仓。
在方正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胡国鹏看来,“以大为美”的本质是给予龙头企业成长性及确定性溢价。“大”为主流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流动性与业绩能见度,但“美”所代表的成长性才是市场追逐的本质。
胡国鹏表示,“以大为美”的短期风险在于交易拥堵,波动增大。推演未来,A股短期可能由景气龙头向各行业龙头扩散;长期则伴随资本市场制度的健全,将趋近于成熟市场的机构化、指数化。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