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青岛保险 > 正文

国寿铸心系列十六:让幸福敲响榆树村每一户村民的门

2020-08-31 14:14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记中国人寿宁夏分公司扶贫第一书记房永平

小岔乡榆树村,名字清新,却是宁夏彭阳县最贫困的村庄。

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厚厚的黄土层层叠叠,处处透着一股焦渴——这里曾一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人类不能生存之地。

“西海固,若不是因为我,有谁知道你千山万壑的旱渴荒凉,有谁知道你刚烈苦难的内里?”作家张承志在其文章《离别西海固》中曾这样写道。而彭阳县小岔乡榆树村就是这西海固的最偏远和荒芜的一角。

在这个生存成为大事的村庄里,“幸福”一词如此陌生。

三年前这里来了一个外乡人,不嫌苦累地折腾着,就想让村民尝尝幸福的味道。

从外乡人变为“自家人”

榆树村的这个外乡人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驻村扶贫干部、榆树村第一书记房永平。

三年前,为响应公司号召,他毅然放弃城里安逸的生活,来到了宁夏最贫困的山区彭阳县小岔乡榆树村。

“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大巴车穿越六盘山北麓,经过近6个小时的颠簸才来到村口。

山高路险,黄土尘飞,这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地方,比房永平想象的还要艰苦。

“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带着这个疑问,到达村子的第二天房永平就开始了地毯式的调研。走家串户,促膝交流,了解每个困难家庭的真实情况,包括人数、家庭成员结构、劳动力结构、地亩面积、种养情况、收入来源明细、存在的问题等等。他的调研不是蜻蜓点水式的走一走、问一问,而是每到一户就给出帮助这个家庭解决眼前最迫切困难的办法和建议,以及发展思路,这个举动一下子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村民们对他敞开了心扉,说出了心里话,让他更加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和人们的诉求,对如何帮扶也有了方向。

三年来,房永平坚持“三同六送六帮”工作制度,与村民同学习、同吃住、同劳动,送政策、送技术、送资金、送法律、送文化、送卫生,帮助基层建设党组织、制订发展规划、解决实际困难、调整致富产业、化解矛盾纠纷。在村民的眼中,房永平这个外乡人早就成了“自家人”

授之以渔创业致富实业兴村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扶贫攻坚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大量调研实践的基础上,房永平结合县乡村的整体工作与扶贫政策,挖掘本地资源,发动扶贫工作队开展多样化的工作,唤醒全村百姓脱贫致富、勇于挑战自我的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努力通过扶志扶智的引导,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从观念上先脱贫,再从实际上脱贫,从而达到根子上告别贫困之目的。为此,房永平坚持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思路,不遗余力的推动适合当地发展的效益产业。

榆树村属于山区,有种植中药材的历史,只是个别农户小面积种植。经过深入了解,房永平大胆建议规模性种植中药材。在他的强烈建议下,经过和村“两委”班子成员逐户耐心动员,并利用带去的扶贫资金给予适当补帖,村民们开始种植中药材。种植药材的收入改变了村民的传统认知,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第二年便开始了规模性种植,一度达到500余亩。恰逢山区雨量充沛,药材长势良好。2018年光种植中药材一项为农户人均增收500元左右,惠及了全村百姓。

养殖业作为山区百姓收入的一项主要产业,在榆树村的发展很不平衡。为了让养殖业能够良性发展,增加农户收入,房永平带领工作队进村入户逐户进行政策宣传引导,并依据身边养殖大户鲜活事例为导向,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开展肉牛养殖。在他的引导下,村民的肉牛存栏数扩大了20%以上,存栏数从134头达到如今的198头。同时引进和推广符合当地养殖的特色月子鸡和黑猪养殖,到目前为止,村里共养殖月子鸡10000多只,黑猪300多头,保证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来源。

在走访农户过程中,房永平发现有些村民有酿造黄酒的手艺。经过市场调研,他带着工作队员主动找到手艺人,动员其建造黄酒手工作坊,手艺人经营意识薄弱,担心黄酒滞销,加之资金短缺,一度退缩。扶贫工作队再三动员,进行市场分析,还协助手艺人筹措建设资金10万元,最终黄酒作坊项目得以顺利实施。黄酒作坊开业仅两年就创造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在村民中引起了轰动。这个项目起到了积极的创业致富示范效应,带动了本村村民创业的积极性,部分农户已经着手自家的产业发展。

村集体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起着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器”作用。根据当地县政府的要求,扶贫点依据村集体发展资金,一部分入股村民黄酒作坊和养殖企业,保值创收,一部分用于实体经济发展。2019年下半年启动了香醋作坊与粉条加工作坊建设,当前基础建设基本竣工,正在完善设施,努力尽快运作经营。村里还对撂荒地和闲置农业用地进行整合流转,继续种植中药材,并对闲置场地对外出租,争取村集体经济收入保持两年来8万元的水平。

中国人寿宁夏分公司积极采纳房永平带领的扶贫工作队的合理化建议,针对扶贫点特色产品滞销的困难,转变扶贫方式,以资金扶持、物质救济,取而代之以消费帮扶的方式,鼓励“造血”式发展,扶持特色产业持续壮大,累计帮助扶贫点销售滞销特色农产品45万元。

打造“农耕文化园”建设美丽乡村

扶贫点工作非常辛苦,责任重大。为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房永平常年驻守在村上,远离亲人和八旬高龄的老母亲,克服生活不便等困难,一门心思驻村扎实开展扶贫工作。他说:“既然驻村就要安下心来,认真履行职责。虽然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一定要经得起考验的,决不让老百姓戳脊梁骨,决不给中国人寿丢脸。”

在驻村工作中,房永平发现榆树村并不是文化荒地,它有一定的文化积存,并且在当地有一定影响,这让他兴奋不已,把运用文化传承为经济建设服务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调研,他结合乡村振兴大战略,本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经与上级党委政府沟通,筹划启动了一个村级“农耕文化园”项目。

这一工程的实施,将会带动扶贫点“田园综合体”远景规划的逐步推进,也因此将全面带动扶贫点经济的发展。目前“农耕文化园”的布展工作已接近尾声,计划择机对外开放,届时,“农耕文化园”“旅游示范村”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新亮点。

在房永平和扶贫队员的努力下,榆树村百姓的内生动力正不断觉醒、释放,启动的一系列扶贫项目为贫困村民开启了致富之门。房永平说,将尽自己的所能,在驻村帮扶期间,为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疾苦就是我们的疾苦

当初来到榆树村时,看到这个偏远山区还有那么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百姓时,房永平就下定决心,尽绵薄之力为他们做些事。如今榆树村顺利地通过了国家级的脱贫验收,实现了有质量的脱贫。

三年扎根榆树村,房永平对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有了深深的眷恋。他说,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的前世今生都来自农村,是这片热土养育了我们,作为一名党培养多年的党员,应该把父老乡亲当作手足,当作亲人,他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他们的疾苦就是我们的疾苦。

他说自己有个心愿,就是让幸福敲响榆树村每一户村民的门,到那时,他才会感到由衷的幸福。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