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银保监会两次发文,“金融机构要加强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的线上服务,引导企业和居民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线上方式办理金融业务”“鼓励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在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加强线上业务服务,提升服务便捷性和可得性”。
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各行各业,疫情之下,银行数字化、线上化、非接触式金融服务能力优势尽显。各家银行纷纷加码线上业务,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迎来“大考”。面对疫情冲击,银行业如何逆势而上,推进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强化线上服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布局开放银行?
科技推动业务模式转变
“疫情对银行业未来经营模式提出挑战,线上化趋势及金融科技的应用会明显提速。”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疫情发生以后,银行线下业务网点客流锐减,出于安全考虑,各家银行也呼吁客户尽量使用线上渠道办理业务,减少人员聚集和非必要的接触。
银行的线上业务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铺开,针对个人客户推出了定期存款到期自动延期服务,多家银行还开展了理财“云服务”,为客户线上讲解理财知识、办理投资理财业务;而针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银行推出了各种防疫专属信贷产品,线上办理,高效便捷。
此外,针对有特殊需要的人群,银行开通了手语视频客服和老年人远程视频客服等服务,让更多客户可以受益于线上金融业务。银行还创新运用“云办公”模式,最大程度上保证员工的安全。
而这一次次线上服务的完成背后,是金融科技的推动。交通银行金融科技研究室副主任、资深研究员张哲宇在受访时表示,“AI人工智能或成为银行金融服务的重要业务推力。”
张哲宇预计,未来银行将进一步完善线上渠道的服务功能,提升客户体验。尤其是对智能客服、人脸识别、智能风控、远程面签、保险理赔等技术模块需求明显提升,这背后的核心技术支撑是人工智能技术。
的确,疫情对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推高了银行金融科技需求。对此,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建议,银行业首先要进一步提升对金融科技的战略认知,真正确立科技引领业务发展的理念。
在此基础上,要根据金融科技的战略定位,从技术架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和调整,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生物识别等高新技术合理布局到正在研发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当中,使金融服务实现场景化、智能化、差异化、个性化。在此基础上,推动业务和管理的智能化的转型。
开放银行发展势不可挡
疫情之下,银行业加强了同业之间以及与政府部门和其他行业的联系。《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推出了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解决平台,发展供应链金融,为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同时结合政府防疫需求和客户需求,开发了疫情防控应急物资管理系统、互联网在线门诊服务系统等特色业务平台,延伸自己的服务边界。
张哲宇认为,未来银行业综合金融服务推陈出新,开放银行势不可挡。“未来银行通过开放API接口,嵌入高频生活场景带动金融需求,真正将银行从一个固定的场所变成一种无所不在的服务。”张哲宇说。
面对开放银行发展大势,各家银行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其中?
“必须要加快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吴琦建议,大型银行可以借助自己的科技子公司和研发实力,对内,真正实现与业务、科技的深度融合,从技术架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和调整,使金融服务实现场景化、智能化、差异化、个性化;对外,加大成熟产品和标准化模块的对外输出,打造竞争优势。
针对中小银行,业内专家建议,可以通过积极开展与外部机构的深度合作,融入金融与非金融场景,快速拓展客户群,提升客户体验。
风控能力正在逐步强化
银行业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也是对银行风控能力的一种考验。
“传统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和在金融科技下的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过去的贷款主要依靠担保抵押,银行的客户更多集中在大企业和有固定资产抵押的公司,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现金流是主要判定标准。而未来,由于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加强了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因而在获客和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信用评级等方面,有了更好的方式和很大的提升。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对大数据在风险控制、精准定位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张哲宇预计,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加速,服务重心进一步下沉,包括银行在内的全社会企业会更加注重数据资产的梳理与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等工作。
“要把数据治理、人力资源作为发展的重点。”吴琦说,未来,要加强数据治理,确保数据安全和基于数据的价值挖掘和业务提升;通过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的创新,打造金融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