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妥化解中小银行局部性、结构性、流动性风险,已成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工作之一。
11月28日,金融委第十次会议强调,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注重在改革发展中化解风险,多渠道增强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资本实力,完善防范、化解和处置风险的长效机制。
之前的11月6日,金融委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健全适应中小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体系,从根源上解决中小银行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再之前的9月27日,金融委第八次会议提出,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将资本补充与改进公司治理、完善内部管理结合起来,有效引导中小银行下沉重心、服务当地,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
一系列的迹象都表明,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大幕正开启。
中小银行是增加金融供给主体、优化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一环。当前,监管层频频提及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主要原因是虽然中小银行发展能力总体较好、风险可控,但经济下行压力下,部分中小银行问题较为突出。
近年来,中小银行改革发展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根据央行最新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为合理评价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状况,央行2018年开展了金融机构评级工作。评级等级分别为1-10级和D级,级别越高表示机构的风险越大。而此次评级覆盖的4355家中小机构中,评级结果为4-7级的3398家,占比78%;8-10级的586家,D级的1家,占比13.5%,主要集中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委会议三次“喊话”中,均提到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因为化解中小银行风险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补充资本金。只有充足的资本金,才能抵抗风险,并能够在逆周期调节中发挥作用。
金融委会议多次“喊话”释放强烈信号,对中小银行发展的支持政策将全面升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撰文表示,以银行永续债为突破口补充资本,提升银行可持续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在政策支持下,永续债等“补血”渠道有望迎来发行高峰,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空间加速打开。
商业银行放贷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可用资金,还需要有充足的资本金,必须满足监管指标要求,否则将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如果资本金缺乏,就意味着银行风险抵御能力下降,资产扩张尤其是信贷投放将受到限制。因此,及时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可谓一举两得,既能力促中小银行更好地服务民营小微等实体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有利于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发行永续债被视作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有效途径。11月16日,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了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的情况。截至2019年9月末,9家银行已合计发行4550亿元永续债,另有17家银行拟发行超过4700亿元永续债。城商行也加入到发行永续债队伍。11月15日,台州银行发行第一期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规模16亿元,成为首家发行永续债的城商行。此外,威海银行、徽商银行也相继发行永续债,其中,徽商银行12月3日完成发行。
从补充资本金到完善公司治理,再到提升抗风险能力,中小银行深化改革的大幕正在开启,而其终极目的,就是赋能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