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技赋能金融行业发展成为银行、证券、保险业等传统行业寻求转型的突破口,其中,科技与保险业的结合在近两年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众视野。在新技术的驱动下,保险除了提供更便捷的损失补偿,更通过自身资源优势,为被保险人及公众提供更多的服务及其他附加价值,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维护社会稳定。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3家传统保险公司成为科技公司股东,布局科技产业。
引入科技作为发展战略,改变了传统保险市场的特征及前进方向。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流量产生的变动格局。自百度、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的“触手”伸向保险行业后,这些自带流量的互联网大户便成为保险公司的“必争之地”。正如日前蚂蚁金服与信美相互推出的“相互保”,截至11月21日,加入人数已超过2000万人。“相互保”之所以可以撬动我国超过1.4%数量的人口参与,其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流量。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获取信息途径更加便捷,传统保险公司采用的销售方式“人海战术”过度依赖代理人和营销人,既耗费时间又消耗大量成本,而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客源,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拓展,用户利用媒介的时间呈现碎片化趋势,用户注意力也呈分散趋势。同时,通过互联网渠道发布的保险产品、广告转化率处于较低水平。
在应用层面,科技也为保险业注入了全新动力。保险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不同,客户即使购买产品也不希望发生实际赔付情况,消费低频且需求较弱。同时,传统保险公司在销售保险产品时,很难将保险用途实际化、场景化展现给消费者,导致产品转化率低。但互联网保险打破了这一困境,将产品场景化、渠道场景化、服务场景化展示在消费者面前,让消费者能够自行体验场景中的时间、空间以及情景,从而刺激情绪触发点以此实现交易。例如,伴随电商平台兴起的退货运费险、快递延误险等都是带有场景的保险产品,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仅需再支付极少的费用就可以保证其自身权益,在这个场景中,消费者可以因货物迟迟未到、商品不满意退货等原因得到保险保障,减少经济损失。业内人士分析称,保险场景化不是最终目标,在保险产品和服务里融合科技,做到整个保险行业的全流程再造以及形成保险业生态系统循环,才是保险场景化下一步前进的方向。
在技术层面,数据精确化处理、大数据应用、云计算及区块链的应用,都为保险精算、勘察定损、拦截诈骗等技术化工程提供了更优质的手段。今年“双十一”天猫数字大屏上的成交额定格2135亿元,据悉,当天在天猫平台出单的消费保险达11.3亿单。面对平均每秒钟保单生成量超过1万单的数据,后台数据处理能力和无人工参与的风控处理能力,同时还有对接各家保险公司的精确化程度均倍受挑战。除此之外,在后续出现大量退换货的情况下,考验的是后台极速自动理赔能力。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场景保险总经理王允较表示,目前消费保险的理赔超过九成是依靠后台技术识别和判定来完成的。
除去处理数据技术的运用,已经持续火热一段时间的AI技术在保险业有了布局。其中,以平安人寿布局较为广泛。平安人寿总经理余宏表示,“在代理人的增员、培训、队伍管理、销售模式和服务5个业务场景中,AI技术已得到广泛及有效运用。”在增员场景中,为解决人员众多、筛选困难等“痛点”,AI甄选和AI面谈已在个险渠道全面上线,协助业务实现代理人精准筛选、财务资源有效投放及最佳发展路径预设。
2018年,AI甄选和AI面谈在个险渠道全面上线至今,AI技术对13个月留存人员的识别率达95%,为公司节约财务成本约6.3亿元。在培训方面,余宏表示,通过采用AI培训系统,代理人平均绩优养成时间有望被大大缩短,从2018年的36个月下降至2019年的15个月;绩优人群规模预计将从2018年的38.3万扩大到2019年的45.9万。在队伍管理方面,推出AI助理,实现智能任务配置和在线销售协助。在销售模式方面,推出社交辅助营销系统,帮助代理人实现实时连接、高频互动和精准营销。2018年全年,社交辅助营销系统已触达人数2.2亿人次,互动次数13亿次,配送线索10.8亿条。
然而,不管科技水平如何发展、科技赋能保险深度有多少,这些都是作为辅助手段帮助保险产品提高风险保障水平,保险的本质并不会变。如果舍主取次,则会本末倒置,保险在产品设计层面上追求的仍然应是风险保障和补偿。通过科技手段,降成本、提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客户“痛点”问题,更好地提供风险保障和补偿才是保险业长远发展的可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