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财经新闻头条 > 正文

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

2018-11-23 07:00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假如不能解决银行终端的内在动力问题,不能建立起一套科学、适合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考核、风险评价机制,不能提升银行对民营、小微企业不良率的包容度,那么即使出台再多“含金量”高的政策,有再多的红利,信贷活水也无法精准浇灌,融资的“最后一公里”仍旧无法畅通。

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当前备受关注!

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但民营企业所获得的融资渠道和规模却并没有获得对等的扩张。

有数据显示,民营企业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25%,对应占对公贷款的40%左右。其实,从2013年到2016年期间,全国金融机构新增民营企业贷款占新增对公贷款的比例由65.6%降到16.91%,存量占比从39.35%下降至34%。

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产生,并非完全是宏观政策不支持。实际上,监管部门一直大力倡导给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放贷。之所以出现融资困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银行传统考核机制的不科学,想贷、敢贷的内驱动力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

在传统考核机制下,贷“大”贷“小”一样,银行做10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业绩才能赶上做1单大机构、大客户的贷款,银行理所当然更青睐“垒大户”;风险容忍度也一样,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受宏观经济和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自身规模又比较小,不良率较高,但银行并没有建立起对民营、小微独有的风险考核机制,信贷人员对民营、小微放贷只能是慎之又慎。

假如不能解决银行终端的内在动力问题,不能建立起一套科学、适合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考核、风险评价机制,不能提升银行对民营、小微企业不良率的包容度,那么即使出台再多“含金量”高的政策,有再多的红利,信贷活水也无法精准浇灌,融资的“最后一公里”仍旧无法畅通。

科技金融的兴起为银行服务民营、小微企业客户提供了新的风控技术和条件。如运用大数据分析可以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通过打通不同渠道、不同部门数据壁垒,实现对小微企业和企业主信息的系统整合,同时广泛联通税务、工商等外部公共信息,精准分析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为小微企业融资有效增信。银行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建立的智能风控系统,也能够提高持续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降低贷款的不良率。

除了发展科技金融,银行从自身机制和制度入手,进一步梳理授信服务全流程、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厘清各环节责任,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也是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的“药方”之一。

监管层也逐渐意识到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迫在眉睫。日前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其中就特别强调,要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对已尽职但出现风险的项目,可免除责任。

目前在小微企业贷款层面,不少银行已经出台了专门的免责机制,为小微企业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提供制度保障,只要经办人员尽职,即使出现不良贷款也可予以免责。民营企业的范围更为广泛,不乏大中型企业,银行会否出台类似的免责机制,值得关注。

如果说尽职免责是避免负向惩罚,那考核激励就是强化正向激励,为银行员工从事民营企业相关业务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此番政策及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已经有银行表态,进一步加大民营企业业务考核权重,把业绩考核与支持民营经济挂钩。

不论是易纲近日提出的“三支箭”,还是郭树清提出的“一二五”要求,都是监管部门为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送上的政策定心丸。相信在相关制度和信贷文化完善后,银行对民营、小微企业敢贷、能贷、愿贷了,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将迎刃而解,融资“最后一公里”自然也就通畅无比。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下一篇

发行困难基金公司大手笔自购

2018-11-27 08:30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