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活,就业兴,经济旺。小微企业是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源泉,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今年以来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制造业PMI为51.2%,较6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指数为53.0%,环比回落0.6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2.%,环比回落0.9个百分点,二者合计拉低制造业PMI0.42个百分点,这显示当前制造业供需两端扩张速度放缓,景气程度较二季度进一步下降。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实体经济领域,7月份制造业PMI跌到年内均值以下,这说明短期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上升,小微企业经营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是巩固和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融资难、融资贵和税费负担偏重,是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普遍外部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去杠杆过程中,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挤出效应”更加凸显。
当前,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银行资产负债扩张受限,风险偏好下降,对私营企业及中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收缩;同时,表外融资和非银金融机构融资受资管新规等影响,大幅收缩,也给中小微企业融资带来很大压力。万得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贷款、发债、信托等几个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成本同比均出现一定幅度上升,分别上升0.47、2.02、0.81个百分点。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痛点”,目前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和银行正多管齐下,多层面、多维度破解难题。6月以来,人民银行表示,通过定向降准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提出23条短期精准发力、长期标本兼治的具体措施,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通过实施台账管理等,建立责任制,把支小再贷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等政策抓紧落实到位……各方面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随着一项项举措落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正在不断显现。数据显示,普惠领域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扩面,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由以往的低增长转为趋势性回升。6月末,余额7.35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比上年末高5.8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5743亿元,接近去年全年的增量水平;覆盖户数近150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9.9%。6月末,服务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占全部服务业企业贷款的三成多。
支持小微企业对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意义。尽管在各方努力之下,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有所增加,融资难问题有所缓解,但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上升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不容忽视,有关各方仍需继续优化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疏通资金的传导机制,确保资金精准投放到薄弱领域。
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金融机构应切实下沉服务重心,聚焦小微企业中的薄弱群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改造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切实扩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和覆盖面。引导信贷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增设服务小微的社区支行、小微支行,重点向县域和乡镇等地区延伸。深化小微金融服务,既要完善创业投资政策,增加对初创期小微企业的投入,也要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有序拓宽融资渠道,构建覆盖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体系。
降低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成本,需要专业的手段和创新的思维。金融机构传统的服务模式往往不能适应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这需要进一步激发金融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小微金融的服务中来。将金融科技与信贷业务与进行深度融合,农业银行近期推出的“微捷贷”产品通过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金融资产、房贷等数据核定授信,并依托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实现贷款自助循环使用,有效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建设银行首创小微企业评分卡,以“数据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新模式,突破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中的信息、信用“瓶颈”。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用“几家抬”的思路来共同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有关部门要准确把握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正确方向和重点任务,发挥政策合力,细化政策操作,切实把货币政策、差异化监管、财政税收、营商环境等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监管部门应考虑小微企业风险情况,给予差别化监管,财政部门应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地方政府也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多方合力助推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有关部门应切实拿出实打实的“硬招”,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小微企业,让更多小微企业真正活下来、发展好,进而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