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由国家做信用背书,有价值锚定,具备信用创造功能,对经济产生实质作用。法定数字货币与纸币一样,本质上都属于纯信用货币,但数字货币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并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以更高效率加以应用——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18年全国货币金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表示,将扎实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研发。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货币领域也迎来变革,数字货币被人们看作是未来取代纸币的发展必然。对于央行数字货币,人们不禁要问,它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有何不同?未来将如何改变现有的支付模式?何时才会真正落地?
比特币不等于数字货币
说起央行数字货币,不得不提到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二者都是应用区块链底层技术,并具有分散式账簿特点,因而很多人将其混为一谈,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信用基础的不同。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信用基础是数学算法,其价格取决于算法的可靠性及市场信心等因素,没有实际价值支撑,价值波动大。其去中心化的特点,也易被洗钱、恐怖组织融资等非法活动利用,从而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
早在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5部委即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强调比特币不是货币,仅为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能在货币市场流通,金融机构不得开展相关业务。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在《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中也指出,代币发行融资中使用的代币或虚拟货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从现有的一些类数字货币看,其背后都运行着去中心化机制,存在着与历史上私人货币一样的根本性缺陷:价值不稳,公信力不强,可接受范围有限,容易产生较大负外部性。”范一飞曾撰文表示,由中央银行推动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势在必行。
而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由国家做信用背书,有价值锚定,具备信用创造功能,会对经济产生实质作用。范一飞表示,法定数字货币与纸币一样,本质上都属于纯信用货币,但数字货币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并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以更高效率加以应用。
“数字货币的产生与出现,遵循了货币演进的必然规律,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区块链与监管科技实验室主任杨东认为,从历史进程来看,货币的载体由贝类、贵重金属演变为纸币,再到现代社会流行的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形式出现,本质上都是在追求交易的便捷性和低成本,而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在未来社会的表现形式就是数字货币。
研发日渐深入
当前,世界主要央行都在关注数字货币。有的国家明确提出了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计划,如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央行早已宣布启动数字货币研究。
在我国,自201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就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并于2015年初进一步充实力量,对数字货币发行和业务运行框架、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环境等展开了深入研究。
作为一项新事物,央行数字货币必然有自己的存在形态,范一飞将其描述为“可以是一个来源于实体账户的数字,也可以是记于名下的一串由特定密码学与共识算法验证的数字”。这些数字货币存储于数字钱包并运行在特定数字货币网络中,以更难篡改、更易线上和线下操作、可视性更强、渠道更为广泛的方式运行。
对于数字货币的发行与运行,央行前行长周小川曾表示,数字货币仍应基于现行现钞发行和回笼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二元体系来完成,但货币的运送和保管发生了变化:运送方式从物理运送变成了电子传送;保存方式从央行的发行库和银行机构的业务库变成了储存数字货币的云计算空间。最终,数字货币发行和回笼的安全程度、效率会得到极大提升。
“央行数字货币还应坚持中心化投放模式。”范一飞解释,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的中心化投放不同,电子支付工具的资金转移必须通过账户完成,采用的是账户紧耦合方式,央行数字货币则应基于账户松耦合形式,使交易环节对账户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这样,既可和现金一样易于流通,又能实现可控匿名。央行数字货币持有人可直接将其应用于各种场景,有利于人民币流通和国际化。
数字货币诞生于现有金融体系中,必然会受到现有支付体系、信息技术的影响。范一飞认为,同时,也需要与现有支付体系适当区分,以专注于自身服务领域,发挥其替代传统货币的功能。理论上说,支付体系主要处理的是广义货币中的活期存款部分,而数字货币则主要属于现金范畴。
真正推出还需时日
未来,法定数字货币一旦真正运行,应用场景将会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其交易过程省去了中间环节,不需要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参与,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将尤为深远。
杨东认为,数字货币的使用将有助于全球大幅度降低使用现金的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加快金融资产相互转换的速度;有助于建设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支付体系,提高支付清算效率,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等。
对于消费者来说,数字货币的到来意味着一个新的支付手段的改变。如今大家习惯使用现金,或者用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完成支付。法定数字货币运行后,会出现一整套新的支付模式,承载终端和支付形式都将发生新的变化,支付的便利性也将得到很大提高。
当然,法定数字货币想要和现钞一样,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解决的是技术障碍,尽管如今的区块链被看作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一样,前途不可限量,但目前还不够成熟,无法支撑庞大的支付系统。
同时,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将会使点对点交易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原有的监管体系,容易为非法交易提供便利。由于数字货币使存款向现金的转化变得十分便捷,金融恐慌和金融风险一旦产生也会加速传染,增加了监管难度。此外,法定数字货币在使用过程中会获得大量用户资料和交易信息,如何存储、管理这些资料,防止用户信息泄露和非法使用,也是面临的重要挑战。
因此,无论是从技术还是安全等角度来看,央行数字货币从探索到发行,再到被人们接受,仍然任重道远,短期内还难以对货币政策、支付模式产生大的影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李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