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正文

信仰的力量:倾听援藏支教干部的感悟

2017-10-30 10:40 责任编辑:胡旸
分享到:

军嫂网10月26日讯夏国良,援藏支教干部,2016年8月,抱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知识与文化为国家戍守边疆”的梦想报名了进藏支教,经过严格的体检和几轮面试之后,夏国良踏上了援藏的征程,如今夏国良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工作已满一年。一年来,在克服了身体上的困难后,他用爱播撒教育的种子,在教学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面我们来听一听他在援藏工作中的一点经历和感悟。


大峡谷。

一、说不清道不明的高原反应


珠峰主峰。

如果说西藏是一片神秘的净土,高原反应就是进藏之路上横卧的拦路虎,多少人因之望而却步,多少人因之半途折返。而传闻中的一些因之殒命或致残的悲剧故事,更加在进藏工作人员的背影描上了一圈悲壮的光晕。我们这批45人的团队是安徽省首批(组团式)援藏人员,进藏之初,大多没啥问题,有五个人出了一点状况,一个是感冒发烧,经过治疗在藏就恢复了健康。一个是早期肺水肿,回到了内地进行治疗,第二学期仍然回到了西藏。还有一个在寒假回去后检查得了心室肥大。另外两个人在课堂上晕了,简单治疗下也就恢复了。

一年来接触到的进藏短期考察或旅游的人员众多,有的出现了头疼、心慌、失眠的反应,有的生龙活虎如履平地。有反应的人员从性别、年龄、体质上找不到什么共同点,只能解释为因人而异,主要看运气了。有反应的人员吸点氧、吃点药,也基本完成了既定行程,没出什么大问题。只要心血管没有病变、血压有效控制,短期进藏根本没什么可怕的。长居高原对身体的影响,目前并无权威研究定论。一种说法是一年以内,不会对器官产生不可逆的变化。一种说法是最好不满一个月要到平原过渡两周左右时间更保险。

往届进藏一年回来的前辈有在岗位上牺牲的,有在藏期间大意运动,量过大致残的,有身体状况很差的,但大多数目前身体基本影响不大。我们工作一年来,脱发白发增多、长期睡眠不好的人员还是比较多,也有已经体检查出心脏瓣膜闭合不全,动脉血返流的,也有新患高原性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的。长期在藏工作人员交流说,年轻时还好,四十岁以后感觉体质下降比较明显。四千米特别是五千米海拔以上工作人员非常辛苦,长期处于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牺牲。

二、管理严格略显单调的日常生活


与藏族学生达娃卓嘎毕业合影。

在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对援藏干部和教师进一步严格管理也就顺理成章了。出于保护干部和教师的考虑,各级围绕政治安全、身体安全、工作安全和生活安全出台了一系列严上加严的管理纪律。在藏一律不得自驾,私人聚会不得过量饮酒,洁身自好慎重交友,每天点名签到,不得晚归。援藏经费重点审计,这些都是起码的规定。松是害,严是爱,自由是在纪律框架内的自由。一开始有点觉得过于苛刻,后来也就理解了严格管理的苦衷。所以绝大多数人员都逐渐习惯了公寓和工作单位两点一线的生活,下班后就在宿舍待着,看看书、上上网、写写字,相当于是再上了大学,回炉再造重新修炼。

三、因材施教苦中有乐的教学和成绩


高三月考。

这一年援藏的有12位老师被安排带高三的课。(我带了两个班的化学和担任高三的备课组长)。开始上课时,还是按照内地教学风格,遇到一个问题,就扩散着将相关的知识点都讲,并且还举例说明。问学生可听懂了,学生都回答懂了。一考试仍然做不来。就分析原因,经过多次咨询藏族老师,找学生问情况。才知道藏族学生基础差,对汉语的理解能力较差。在课堂上讲的太多了,他们根本就听不懂。几乎等于没讲。在这学期就都调整了上课的风格,每节课只讲很少的知识点,然后要他们记下来,课堂上就要他们背,挑些容易的习题给学生做。

遇到实验的话,就去实验室找仪器和药品。能做的就做。没药品或者药品过期的话。就拿些仪器展示给学生看,或者在多媒体教室里将实验视频放给学生看。慢慢地就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学期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地提高了,从接手时的第13名和第15名,在这学期提高到了第二名和第六名(高三理科班总共15个班级)。另外两个带高三的援藏化学老师所带班级的名次也大幅提前了。在去年寒假,我和另外两名援藏老师不顾小区停电停水和恶劣的天气坚持为学生补课到腊月二十七才回内地。

山南市教体局给这届高三的任务是在今年高考中让达线率首次达到90%。在今年高考分数下来后,安徽援藏的山南二高整个高三年级的达线率达到了94.33%。让我们有所欣慰!

四、无处安放难以排遣的情感空洞四十出头的男人远离家乡,一年只能与家人短暂团聚两月两次,某种意义上说两地分居缺爱的挑战比缺氧更可怕。缺氧还有制氧机,缺爱的苦楚只能自己化解,难与人言。一开始个把月还有狡兔脱笼的新鲜兴奋,随时光流逝相思日浓,虽然可以电话视频,可通话的次数频率总归是渐渐稀疏,双方都有自己要操心的新事儿,也不指望对方能提供什么帮助,于是感情逐月稀释,误解猜疑渐生。相爱是长情的陪伴,陪伴没有了,也就日渐磨损。

一年说快也快,说慢也慢,虽说一年后基本都团聚如初,可此中的波折变故、悲辛酸楚也只有当事人自己明白。一方面是缺少配偶的爱,只一方面是对孩子的爱无处安放。这一批援友,家中的孩子小的方在襁褓,大的尚在高校,正是要尽人父之责,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却因工作责任驱使天各一方。孩子拥入怀中那种温软的感觉,在工作之余,在行走之时,在睡梦之中,常常于脑中泛起,像丢了什么东西,像丢了魂。不敢回忆分离时孩子的哭闹,宁愿孩子早日不在意自己的陪伴,偶尔回家发现孩子冷淡了,那种痛苦又胜过不舍孩子的哭闹。在最需要父亲的时候,一年不在身边,对有些孩子的影响是终身无法弥补的。大女儿去年却是高三,在今年参加了高考。还不错,达上了一本分数线,录取通知却还没有来,我又要进藏了。却不得不再次丢下她。

很多人不敢援藏援疆援外,也是看到了太多前车之鉴。

然而换换参照坐标,看看在藏干部和教师,夫妻分两地工作,孩子在内地上学,父母在家乡养老,一家人长期分居多处是常态。换位思考,自己那点苦又算不上啥了。今年援藏一年期满即将离开西藏时,援藏校长对我说下半年还要过去。我也不知是什么意思。直到前几天看到省里下发的文件才知道留任了。能够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和谐团结做一点微薄之事,应该是我个人的荣幸!

五、差异明显节奏较慢的社会环境


高三毕业留念。

有人说西藏是国内最像外国的地方,确实来一趟西藏付出的时间、金钱或者心理成本要超过出一次国,来了也确有身处异域之感,也许还有穿越到过去的感觉。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人的思想观念跟内地特别是沿海地区比还有十多年的时间间隔。普通人生活节奏是缓慢的,对金钱财富也没那么执著。干点小活、赚点小钱,趁阳光明媚、山清水绿时到郊外过过林卡(露天野餐)、喝喝啤酒就是这里普通百姓的小追求。有时下午傍晚都能看到三三两两的本地人就这么在路边的草地上席地而座聊闲天,身边是几罐开或没开的啤酒。如果遇到节日,水草肥美处帐篷点点,拖家带口的本地人带点冷餐、支起烧烤架,喝起酒,唱起歌,可以宴乐整天。收入不低、房价不高,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远超内地,不需要为明天担忧,当地人有什么理由不去尽情享受生活?

六、阳光空气般无所不在的宗教氛围

朝圣。

如果把藏传佛教的文化元素抽离真不好说藏地还剩下什么,这里的历史现实、山水风景、草木建筑、服饰摆设都浸润着宗教的影响,也构成了藏地的精神特质和魅力所在。不需要到遍布藏区的大大小小的寺庙里去,就在普通的街头,随处可见的吉祥八宝标志、每个屋顶迎风飘逸的经幡风马旗、经常擦肩而过身着红黄僧袍的喇嘛、行人几乎人手一串随时捻动的各式念珠,都在提醒你这里是佛国圣城。而大昭寺则是圣城的宗教中心,寺前广场上永远有成排成队磕头的信徒,石板上铺上垫子,双手合什高举过头缓缓下放至额头、至口鼻、至胸口,下跪,然后全身伏地,手脚伸直,双手仍合什,如此循环往返,成百上千达万次重复。最近播放的纪录片《冈仁波齐》描述了一队人从昌都芒康一路磕长头至拉萨再至阿里普兰县转神山,行程2000多公里。

回溯历史,公元10世纪后弘期以来,藏传佛教一直在藏地长盛不衰,至元明时期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肯定和支持,至清代17世纪时五世达赖正式形成了格鲁派政教合一的体制。一千年的薰陶,四百年的统治,藏传佛教的影响一直穿透到当地百姓的灵魂深处,也形成了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和文明生态。对此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是浅薄虚妄的,藏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有效治理都必须深入研究考量宗教的因素。

七、特征明显雨旱分明的气候变化


窗外山脚下就是文成公主的夏宫:雍布拉康。

进藏这一年,深切感受到了山南雨旱分明的季节特征。

10月至次年4月,一场雨都没有下,山南市区甚至连一场象样的雪都没下。旱季干燥至极,房间湿度表读数都在15%以下,加湿器整天开着才够强达到30%,内地一般都在70%左右。刚拖过地十分钟就干了,不用加湿器人的晚上甚至要在房间放几盘水,或者在窗帘上泼水才能调节湿度。早上起来,鼻子里常常有大块血斑。在室内,冷倒不是太冷,中午斜照的阳光能够照到窗前的办公桌上、卧室的床上,坐在窗前都会觉得吃不消,朝南的房间早上起来还有十五六度。

与江南江北一带冬天的湿冷蚀骨大不相同,这里城市内的冬天体感并不特别冷,如不户外活动,秋衣加一件厚外套就足够应付了。难熬的还是干燥缺氧,眼中看到的远山都是焦黄光秃的,行道树落光了叶子,枝干也是瑟缩枯瘦的。细细的尘粒随风弥漫,即使关着窗,一天下来地板桌面也都是一层灰。鼻孔眼睛都不舒服,干涩难当。4月底5月初,印度洋季风越过山隘,少量降水如期而至。先是一场接一场雪霰冰雹,把秃山枯树裹上了银装。再过几天雪中雨的成份逐渐增多,或者是市区落雨,山顶落雪,有些山区却大雪封路。

山南的春天姗姗来迟,城外的青稞新芽把大地涂上了似有若无的绿意,柳树远远看去如一团团一簇簇的绿雾。到了6月份,山南进入了雨季的降水常态,经常是夜雨,然而并不是江南那种粘糊糊的烟雨,而是一阵阵短促即停的冷雨,你非常盼望,然而又经常不期而遇稍纵即逝,像情人的倾诉,总是撩拨又总不过瘾。到了清晨,地上略湿,山头又白。一场场夜雨滋润下,秃山总算渐渐转绿,披上了薄薄一层新绿,看惯了平原漫山葱绿的,这层新绿可能都不算个啥,然而山上这层绿色却标志着山南最美的时光。本地人非常珍惜这短暂的夏季,大大小小的帐篷很快支起来了,过林卡的季节终于到了。


山南的夏季并不炎热,也就中午那小会儿太阳直射时有点燥热的感觉,一天中其他时间仍然非常凉爽,而一场雨随时会把秋冬的气温送还,所以夏季几乎用不着穿短袖,爱保暖的人还需要穿着秋衣外套。六七月份从山南来到江淮地区差不多是一步迈进了桑拿房,很不习惯。

如果不是缺氧,山南几乎算得上是四季如春的宜居城市。也幸亏缺氧,要不然一年四季人潮汹涌,西藏再不是世外桃源。

八、辽阔壮丽大美无言的自然风光


其中一个班级学生家的位置。

西藏地形分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藏东高山峡谷以及喜马拉雅山地四大板块,全国所有的自然风光类型这里都有而且还更胜一筹。拉萨五日游相当于吃快餐,只能匆匆看一下布宫、大昭寺和纳木错这三大件,然而已足以震撼内地游客。如果有稍充裕的时间,东下林芝,南下山南、日喀则,可以看到雅江峡谷、鲁朗林海、羊卓雍错、卡若拉冰川、扎寺圣地,这只能算三菜一汤的家常菜。如果再扩大范围,就要到那曲的高原草甸,阿里的象雄遗址、冈仁波齐,日喀则的萨迦古寺、亚东口岸、珠峰营地,去了这些地方相当于吃了一顿象样的正餐,基本可以傲视一般游客了。从这里起步藏地深度游才刚刚开始,神秘的面纱才刚刚揭开,无人区徒步、珠峰拉练、扎日神山探密、墨脱莲花,一处处圣地如美奇林星级料理,都在向你招手。“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西藏是印证此语的模范样本,120万平方公里只住了320万人,有多少荒原、高山、深谷是人类从未涉足的,就有多少尚待发现的风光美景静默永远。人生渺小,一辈子也没法探究个大概。

领略西藏的美其实并不需要深入这些人迹罕至的秘境,刚下飞机,乘车去拉萨市区的高速路沿线就能感受到与内地迥异的壮美,广袤的原野,稀疏的低树,远处绵延的积雪山岭,星星点点的牛羊,还有幻化多变的白云,然后是高远深邃的苍穹,那样纯净的深蓝,是内地从地铁口涌出已对灰霾低垂的天空无视的人群所无法理解的。这样的山岭曲线、深蓝苍穹看久了,人的情绪甚至性格都会潜移默化,内心得以伸展扩大,变得豁达豪放,不再计较一些细小琐碎的得失,连名利生死也看得淡了。(作者:夏国良)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胡旸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